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村民向文物保护点扔垃圾 抗战万人坑变成垃圾坑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3日18:02 法制周报

  这里曾经千万人抗日 如今只有一个人在“战斗”

  8月15日,全国各地都在以不同的形式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在湖南新化县洋溪镇一栋破旧的民房里,昏暗的灯光下,满头银发的61岁卜松清老人,却独自在家,望着远处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万人坑”,不由得紧锁眉头,陷入了沉思......曾经埋葬着日军侵华时所杀害的成千上万乡民尸骸的“万人坑”,如今却成了村民的“垃圾场”。不想忘却那段历史
的卜松清老人,对这个“罪证”进行了25个春秋的义务呵护。年事已高的他,日益感到力不从心。8月16日,记者赶赴新化县,试图揭开“万人坑”变“垃圾坑”的真相。

  村民漠视日军罪证 义务守墓人力不从心

  8月16日傍晚6时许,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记者来到新化县 “万人坑”所在地——洋溪镇。该镇位于新化县西南部,处于通往隆回的路段。距县城15公里,省道1808线贯穿境内,地理位置优越,总面积132.8平方公里,全镇总人口7.1万人,1996年被列为全省农村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车窗外是飞驰而过的层层山峦,一望无边的绿油油稻穗随风摇晃,空气中还飘荡着一丝潮湿泥土的清香。然而,在60年前,这片宁静的土地遭遇了一场腥风血雨。

  夜访洋溪古镇

  晚上7时20分许,风雨大作。7时40分,记者换乘三轮

摩托车赶赴龙潭湾村,寻找那位“守墓者”。得知记者的到来,卜松清老人早早地撑着雨伞在新化县第五中学门口等候。昏暗的灯光下,卜松清老人显得皮肤黝黑,浅浅的平头满是银发,眼角和额头是一道道皱纹。

  我们与老人缓慢地步行在乡间小道,黑乎乎中,隐隐约约看到一个近两米高的土堆。

  “这就是那个‘万人坑’,以前每天来转悠一下,如今身体不行了,隔一星期过来料理一下。”老人说道。由于天黑下雨,老人提出明日再来看。离开“万人坑”步行不到三分钟,记者便进了老人家门。两层土砖房,没有进行任何粉刷,地面是坑坑洼洼的黄土,窗户的玻璃大部分破了。“我想让后人都记住那段历史。”老人递给我一碗水后,如此说道。

  卜老介绍,他有两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大女儿在北京做生意,小女儿在家务农,31岁的儿子是当地的乡村教师,最小的儿子才21岁。

  “其实我们很支持我爸爸的,但自 己还有工作要做,帮不上忙。”老人31岁的儿子卜腾飞说道。

  老人再次带我们前往墓地

  8月17日早上8时许,记者再次搭乘摩托车赶赴卜松清老人家。

  刚一踏进卜松清老人家,就闻到扑鼻而来的饭菜香味。老人端着一个装满青菜的大碗进了堂屋。几个学生打扮的孩子,正围坐在一张木桌边,大口吃着桌上香喷喷的饭菜。记者这才得知,老人为了赚取生活费,清早起来为附近学校的孩子做早饭,一顿2元的早餐,有一荤一素,老人可以从中赚取0.2元左右。

  上午9时许,忙了一个早上的卜松清老人匆忙吃了饭,就急着带我们赶往“万人坑”。

  坟墙上有十余裂缝

  坟堆高约1.5米,直径约6米,用水泥修造的围墙已经开了十多条裂痕,有的裂痕长达2米。而镶嵌在水泥墙中的大理石碑上写着“洋溪万人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新化县人民政府公布”,落款时间为1994年7月。上面还有简单介绍“万人坑”由来的文字:“1983年,县人民政府首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进行了局部维修,1994年7月县人民政府根据文物‘四有’要求再次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遗址外墙至东、南、西、北各一米处。”“已经好多年没有维修了,都开裂了。”

  卜松清老人用满是老茧颤抖的手,抚摩着石碑上的裂痕。

  村民扔垃圾成习惯

  记者看到,坟堆上除了长长的杂草外,就是成堆的垃圾,有装洗衣粉的塑料包装、有黄黑的破罐子、卫生纸等。而离石碑不到0.5米的地方,长出了一堆长约7米,高约1.2米的草丛,草堆下满是各种垃圾,而离石碑不到2米的地方,堆满了煤渣、花生壳等。记者还发现以前的老围墙根基部位,还残留着一些土砖,而旁边是一条长约六七米的垃圾带。正在此时,一名身穿白色短袖衬衣的年轻男子随手将一白色塑料袋包着的垃圾抛到了“万人坑”的坟堆上,手法相当娴熟。“你怎么可以这样扔垃圾呢,这是文物保护点!”记者当即问他。“关你什么事?我们一向都是这样。”满不在乎的年轻男子扬长而去。

  常有学生、战士来清扫

  “我们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啊,那是血的教训。”卜松清老人拍着胸口说道,眼中闪烁着泪花。

  “这比以前好多了,以前连石碑都被垃圾埋掉了!”卜松清老人介绍,附近一些中学、大学的师生,甚至部队官兵,常来此参观,义务清扫,以缅怀先人。去年,冷水江附近某部队的100多名官兵就前来缅怀先烈,将墓地的杂草、垃圾清扫一光,并在墓碑前竖立了一块禁止倒垃圾的告示牌,但告示牌没过几天就被人扔掉了。今年4月份,新化县第五中学的100多名学生,自带竹制的簸箕打扫墓地,那一次学生运走了近两百担簸箕的垃圾。可没过多久,坟堆附近又堆起了垃圾。

  老人十分担忧

  在今年8月10日,抗战胜利60周年纪念日即将来临之际,卜松清老人亲自将掩埋石碑的一米深的杂草与垃圾清扫干净。

  他曾经多次向村、镇、县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文物管理部门的领导反映情况,但对方都以经费紧张推脱。其实,修建一个垃圾站只需要数百元,而修复墓地则需要花费数千元。

  老人一脸无奈。曾经有县里的领导下来查看“万人坑”,并许诺重新修复墓地,但随后便再无消息。

  “是不是我百年之后,这个坑也会跟着我消失呢?”老人长叹,蹲在墓碑前,陷入了沉思……

  村民曾自发建“万人坑”

  谈起“万人坑”的由来,卜松清老人有着说不完的话。据老人介绍,1945年农历三月中旬,侵华日军2000多人,穷凶极恶地侵入新化古镇洋溪,在这里开始施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区区一个小镇,在短短一个月里,竟被日军杀害了数千百姓。

  日军惨无人道的行为,激起洋溪人民抗日的斗志。农历四月下旬,这股日寇终于被彻底消灭。

  战斗胜利后,当地幸存的村民与自卫队员在现在的新化县第五中学附近,挖了一个大土坑,将还没有完全腐烂的尸体全部搬来,埋进坑里。出于人道主义,村民也将尚未腐烂的日军士兵的尸体,拖来一起埋了进去。就这样,近万具尸体被掩埋在坑里,后人称之为“万人堆”,也就是后来的“万人坑”。

  当时,村民自发修建的“万人坑”,围墙直径约15米,高约2米,全部用红砖修成,并立了个石碑。在离石碑不到一米远的地方搭建了一个“砖门”,在两个高约1米,重达300公斤的石鼓上竖立着两根高达2.5米的柱子。

  老人25年孤单“守墓”

  1965年,卜松清参军,随部队远赴越南,在1970年3月份退伍。随后在株洲冶炼厂上班,1980年又被调到新化县氮肥厂,便开始义务“守墓”直到1987年才因病退休。从此,他正式成为“万人坑”的义务“守墓者”。

  “万人坑”屡次遭到破坏

  卜松清介绍,在“大跃进”前期,村里一些人故意砸坏围墙,并将“砖门”推倒,偷走了石鼓。紧接下来的“文化大革命”中,一些“激进分子”带来锄头等工具,彻底将围墙推倒。看着残垣断壁,老人心痛万分,开始暗地里清扫墓地,做起了坟堆的守护者。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附近不少居民在“万人坑”的围墙内占地耕种。当时,一些人为了做煤球,甚至跑到坟堆上挖掘黄土,卜松清虽然竭力阻拦,但得到的都是“白眼”。

  到了1994年,“万人坑”突现出一个深约1米,宽2米多的大洞。在日益猖狂的“盗土者”和大自然风吹雨淋的“合力”下,深埋土中的死者的骨头散落一地。一些不法之徒甚至将这些骨头收集起来,当作牛骨变卖,或碾碎做化肥。于心不忍的卜松清老人,将“出土”的尸骸收集起来。1994年4月份的一天上午,卜松清老人将收集的约20多人的尸骸重新挖坑深埋。“有良心的人都会这样做!”老人说道。卜松清说,1994年,新化县文物管理部门获悉“万人坑”的情况后,立即下拨了2200元,组织村民重修坟墓,竖立起新的大理石碑,在上面简单介绍了“万人坑”的由来,还用水泥将土堆围了起来,并将其确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此时新的“万人坑”大概只有旧坑三分之一的面积了。

  一个人的“战争”

  卜松清以为县文物管理部门为“万人坑”定了“名分”, “万人坑”就不会遭人破坏了。坟墓被修建一新后的一天清晨,卜松清散步至“万人坑”,无意中发现周围出现了一些白色的塑料袋、破碎的酒瓶以及煤渣等生活垃圾,没有在意的他立即将其清除干净。可第二天再次来到坟墓查看时,发现原本干净的环境又被成堆的垃圾污染了。如此情况反复出现,这可把卜松清老人给气坏了。经过一番调查,老人才明白这些垃圾来自附近的村民,卜松清便多次上门劝阻,却听到了“你不要多管闲事”等寒心话。一些村民不但没有听劝阻,反而白天公开将垃圾扔进“万人坑”。

  由于儿女在外打工或忙于务农,倔强的卜松清只好独自面对这股“垃圾大军”。但身体欠佳又年事已高的老人,清扫墓地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垃圾增加的速度。在这些年间,老人已经记不清多少次拖着疲惫的身体去搬运成堆的垃圾了。据卜松清老人回忆,垃圾最多的时候,在“万人坑”内形成了3个1米多高的垃圾山包。

  [部门] 资金困扰

  龙潭湾村村支书曾树丰告诉记者,他知道村民将生活垃圾扔进“万人坑”的事情,目前“垃圾情况”已经比以前好多了。由于村里经费紧缺,根本无法对该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维护,虽然多次向镇里汇报有关情况,但财政经费欠缺的洋溪镇面对此情况也无办法。

  新化县洋溪镇镇长陈永忠向记者表示,他们知道“万人坑”目前的困境,主要是一些素质不高的村民乱扔垃圾造成的,他们也是多番劝阻,但收效不大。目前,他们已经借抗战胜利60周年的契机向上级部门汇报有关情况。但他认为,文物维护主要是县文物管理部门的职责。

  新化县文物管理所所长罗东晓表示,这类墓葬维护难度比较大,“不好怎么维护”。而他们每年从县财政得到的文物维护经费不过1万元,而只有5个工作人员的他们要负责全县11个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就光这些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年维护费就需要六七万元,如果需要进行维修的话,那费用就更大了。如今的经费、人手都不够,他们已经上报了一些文物保护单位的维护申请,但有关部门一直没有进行审批。“现在审批很难啊!”罗东晓摇摇头说道。

  在中午时分,记者来到新化县人民政府。政府大院前坪占地约两三个足球场大,四周是葱绿的草地,主楼是一栋10层高的办公楼,紧靠主楼的是一栋3层的副楼。走进大厅,记者搭乘崭新的电梯来到县政府办公室。一名姓袁的工作人员介绍,对于“万人坑”变垃圾场一事并不清楚,但该县是国家级的贫困县,仍有十余万人未脱贫,有关方面经费确实缺乏。随后,记者电话采访了下乡指导工作的副县长段芝庭。他介绍,目前他刚接手该工作,对于记者所说的事情并不清楚,需要回去向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才能给予答复。

  [律师] 村民行为违法

  湖南唯楚律师事务所副主任李依民律师介绍,村民的行为是违法的,但由于村民的行为并非直接破坏文物本身,只是向“万人坑”抛扔垃圾,破坏了环境,如果污染比较严重的话,可以按照有关治安条例进行处罚。

  随后,记者从文物部门获悉,目前,文物保护法仍不够详细,暂时无法区分这种污染文物保护单位是否是破坏文物本身的行为,无法进行相应的处罚。但村民的行为肯定是不对的,当地文物管理部门应该加以阻止。

  [教授] 伤害民族感情

  长沙理工大学中文系系主任成松柳教授认为,“万人坑”是侵华日军留下的“罪证”,当地政府应该保护起来,以警示后人,而当地政府以缺少经费无力维护文物推脱,有失职之嫌。当地政府也应该加强宣传教育,让百姓能明礼守法,从而停止乱扔垃圾的坏习惯。村民损害“罪证”的行为和当地政府不全力保护文物的行为,都严重伤害了民族感情。

  新化惨案

  1945年4月11日至5月27日,日军第二十军一一六师团一0九联队、四十七师团一三一联队和独立八十六旅侵占新化。全县死亡人数2664人(不含

国民党阵亡官兵,其中被日军残杀1609人),致伤残1118人,被掳走和失踪1378人,烧毁房屋 1759栋,烧毁稻谷100596担,杀死耕牛2257头,其他财物损失按当时市价达9359万元。毁坏农田14783亩,全县有23523户人家遭受不同程度残害。全部经济损失达1577亿元,县内尤以洋溪地区受害最烈。本报记者 刘卓 文/图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