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受不了的“溺爱”让高三学生杀死母亲与外婆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14:52 中国青年报 | |||||||||
8月下旬,班上的同学们陆续收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看守所里的贾明(未成年人,化名)仿佛听到了同学们惊喜的欢呼声。此刻,这个戴着近视眼镜、穿着校服的高中生被拘押在高墙铁栏之中,独自饮泣。 “今年他们班的同学全部高考上线,贾明要是参加也会的……”提起贾明,他的语文老师心如刀绞。这位刚退休的女
教师还记得贾明的生日,“他是个聪明的孩子,但是他伤害了所有的人!一想到他我就感到万分地痛惜,手足无措”。 贾明,云南省昆明市一所中学的高三学生。今年1月6日,他因涉嫌故意杀人被逮捕。 “我只想叫她们死” 2004年12月22日下午,昆明市西山区警方接到一家大型研究所保卫处报案,该单位一名48岁的女职工失踪1个月,下落不明。警察随即赶到该女职工的住所,敲开房门,未显惊慌的贾明站在屋内等待警察的勘查和盘问。警察很快在卧室里分别发现两具高度腐烂的女尸,尸体上覆盖着10多层衣服、纸板、棉絮。 贾明告诉警察,两名死者是他的母亲和外婆,他坦率地承认在11月17日的夜里自己用哑铃和水果刀杀死了她们。在场的人几乎不敢相信,眼前这个文弱的大男孩竟然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以致后来警察又多次审讯,反复核实他的作案动机和手法。 警方的审讯笔录记述了这场悲剧的过程,贾明向警方回忆了当时的情景: “头一天晚上,我在自己的房间里写作,我妈看见后就骂我,她讨厌我对文学的喜爱,外婆也骂我,骂得太厉害了,我很生气!见我没搭理,我妈冲进房间撕碎了我几十页的文稿———那是我花费7个月的时间写成的,她还用坐垫、碗垫砸我。那时我就想杀死她们,但控制住了,做了一会儿作业就上床了,躺着越想越难受,整夜半睡半醒的。 “第二天我闷闷不乐地去上学,临走我妈还狠狠地说:‘你死去啦?’下午放学到家她们又埋怨我回来晚了,不停地数落我,我强忍着,到垃圾桶里找我的文稿,想粘起来,但外婆说文稿已被她当废纸卖了。她们一直骂我到晚上9时多休息的时候,我一个人躺在床上背英语单词,脑子里很乱,想到这些年压抑的生活,愤怒难以控制,杀心顿起。我穿着袜子冲出去,拿起哑铃和水果刀…… “看到她们死了,我只觉得出了一口怨气。看着惨不忍睹的场景,我赶快跑到卫生间呕吐,然后回到客厅,坐在沙发上抽了一支烟,看了一会儿电视,接着写作到凌晨。” 第二天早晨,贾明胡乱吃了一碗方便面,撑着几乎虚脱的身体下楼去上学,顺手把带血的哑铃和水果刀扔到院内垃圾房里,“我当时连书包都背不动了”。进教室时有同学看到他脸上有血迹,他撒谎说是在路边吃早餐时人家杀鸡溅过来的血。 血案发生后,贾明只上了一天学就没有再进学校了。他白天看书写作或到网吧,晚上在家里他感到孤独而恐惧,便整夜开着灯和电视机睡觉。 贾明清楚地记得,他曾到母亲的房间里,撬开衣柜,找到了平时母亲不让看的《唐宋诗全集》。 “母爱到了极致,可能走向反面” 在老师和同学的印象中,贾明虽然成绩中等,仍是个用功的学生。他所在的艺音班培养艺术和音乐特长生,贾明的小提琴拉得很好。他的语文老师说,他喜欢写作,文字表达很老到;平时在学校守纪律,脾气也挺好。班主任对贾明的评价是,学习认真,比较听话,很少迟到早退,见到老师都打招呼,很懂礼貌。同学们说,贾明的语文和历史成绩突出,还担任过历史课代表。2003年他到北京参加“黎明之声”中学生作文比赛,现场展卷写作,他用半个多小时就写出题为《树》的散文,还自己赋诗一首:“俄顷成章只片刻,何需冗长两小时?”他的作文获得了银奖。 贾明对历史和文学的酷爱遭到了母亲的反对,这种难以改变的酷爱与母亲理想的塑造标准形成尖锐的冲突。母亲的一位同事证实说,贾明的母亲觉得儿子这样会影响高考。搞文学没有前途,儿子从北京拿了作文银奖回来,她虽然高兴,但随即又说,连点奖金都没有嘛! 贾明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异了,他跟着母亲生活。在邻居们眼里,这位母亲对贾明“爱得想捧在手里”。单位组织旅游母亲会带着他,每个月食堂发的餐券自己舍不得吃要留给他,别人赞赏贾明提琴拉得好时她很是自豪。 贾明的生父认为儿子性格温和,自尊心强,他母亲特别疼爱他,“但教育时不近人情,会有打骂的情况,可那是为了贾明好”。 母亲对贾明怀着很高的期望值,希望儿子将来出人头地,她曾拿着一本《中国十大帝王传记》对贾明说:你连个班干部都没当过,以后要当皇帝!她为儿子设计了建功立业的道路,并为之倾注了无数的心血,一旦儿子不顺从或自己作出选择(比如贾明渴望成为作家),她就难以容忍。“母爱到了极致,可能就会走向反面。”一位教育工作者说。 由于价值观的差异,母子之间的矛盾便难以调和。母亲的唠叨收效甚微,继而试图使用“铁腕”迫使儿子就范,而贾明的坚持和抗争被母亲认为是辜负和叛逆,于是对抗日益升级。 贾明回忆说,在母亲无数次的打骂中他只有两次回过嘴。有一次他忘了把数学书带回家,母亲就厉声质问:“你不想上学啦?”另一次在学校打扫卫生回家晚了,母亲坚持认为他是去玩电子游戏了,并且根本不容他解释。有时他如果对母亲的责骂表示不满,母亲会顺势抄起锅铲、晾衣杆劈过来。每当这个时候,为避免进一步激怒母亲,贾明只能默默忍受。 “我只愿受罚,化掉心灵桎梏” 被捕3个月后,贾明给法官和检察官写了一份《忏悔书》。在这份《忏悔书》中,这个17岁的高中生袒露了他内心挥之不去、如影随行的痛楚。 “我从小到大可以说都是很多人眼中好学、慎行的人。我父亲也说过我是个十分胆小的人,天性懦弱。每天回到家中,都战战兢兢地做每件事。不知为什么,我的母亲情绪一直不稳定,脾气也十分火爆,与我无关的事引发的怒火,她也会把气往我身上撒。每年过节,我向母亲提出去看父亲的要求,她便恶狠狠地揍我。有一次我悄悄去看父亲,母亲知道后打得我满脸是血。从此我与母亲间仿佛如履薄冰般度日,无奈的我只能从喜爱的书里寻找慰藉,我不希望自己的这些惨事与懦弱本性为他人所知。有时我想叫母亲不要这样,我能做好我应做的事。母亲莫名的专横、暴躁使我无法摆脱……直把我弄得哑口无言、瞠目结舌,多少次恨不能在家中一头撞死! “我无颜向朋友、老师诉说这些苦衷,因此只能把写作当成诉苦的良友。 “等待刑事诉讼的这段时间,我明白了很多。我所犯的罪行更让我这10多年来本已脆弱不堪的心灵加上了终生不可抹杀的枷锁,内心十分痛苦。就是对我用最重的惩罚,我毫无怨言。母亲对我这种‘另类的溺爱’已让我半人半鬼。请判决,我只愿受罚,或许这样才能化掉我心灵的桎梏。” 当记者在看守所见到贾明时,他平静地叙说了那些不堪回首的往事,“我的启蒙教育不好。我写字的姿势被母亲认为不对,她就用棍子打我的手。长期的心理压抑,我形成了咬手的习惯,经常把手咬破。那天母亲和外婆撕碎了我的文稿,还打我骂我,我当时气得鼻血都流出来了……” 作为一宗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的当事人,在看守所等待刑事诉讼期间,贾明曾经的遭遇导致的过激行为受到充分的关注,很多知情者对他深感痛惜。 一位青少年教育专家认为,贾明的悲剧警示我们:畸形的爱会使善良的愿望走向反面;父母应该善于倾听子女的意愿,尊重他们的选择,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更不能以责骂、体罚代替说理和引导,不然迟早要逼出人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