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保水清源——来自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的调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03:18 山西日报

  在治汾工程为村里围造600亩滩地之前,宁武县分水岭村的常银娃老汉种了半辈子坡地,去年他家分得的6亩滩地产出1.3万公斤土豆,收入达到5000元,这让常老汉高兴得合不拢嘴,他对记者说:“1亩滩地的收成顶了3亩坡地,咱这是沾了‘治汾’的光。”

  为了保护汾河水库,省委、省政府于1988年启动了年投资2000万元的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17年来,治汾工程已完成省级投资3.26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00平
方公里,治理范围内生态环境开始向良性发展,进入汾河水库的泥沙得到有效控制,上游各县的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上游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拦沙保库治穷致富

  汾河水库是省城太原及晋中、吕梁等地的防洪屏障和重要水源,投入运用的26年间,7.2亿立方米的总库容淤积了3.1亿立方米,泥沙逐日蚕食,拦沙刻不容缓。

  改善汾河上游的生态环境是控制汾河水库泥沙淤积的根本措施。1988年,省政府敲定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十年规划,1997年,在一期治汾即将结束之际,省委、省政府又作出继续开展二期治汾工程的决定,并把治理范围扩展为汾河上游流域。有资料表明,通过17年的水土保持,治汾工程共拦截入库泥沙6800多万立方米,这相当于一座大型水库的兴利库容,达到了初步控制汾河水库淤积的目的。

  与此同时,工程为上游农民带来致富的希望。地处汾河水库上游的宁武县分水岭村,山高沟深,土地贫瘠,过去村里几乎没有一块平整的耕地,全村400口人靠经营1000多亩坡地维持生计,耕作方式粗放,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几年前,宁武县治汾指挥部为该村修建了600亩滩地,人均分配1.5亩,全村的坡地则全部退耕还林。过去的乱石滩变成了高产田,过去的坡耕地披上了绿装,村民高兴地说:“地肥了,山绿了,分水岭村变美了1在治汾过程中,上游各县充分发挥当地的资源优势,结合水土流失治理,确定了农业主导产业。岚县在治汾工程中共发展仁用杏4万亩,每年全县仅仁用杏就可收入780万元,不少企业抓住机遇,纷纷投资仁用杏加工产业。该县宜芳食品开发有限公司1998年投资240万元上马的仁用杏生产线,年生产能力可达150吨,产品畅销北京、太原、西安等地。

  17年来,治汾工程建设的60余万亩梯坝滩基本农田和15万亩经济林,不但为控制水土流失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改善了汾河上游各县的农业生产条件。60万亩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能力可达1.5亿公斤以上,为广大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矗

  ·“远近”结合规模推进

  走进岚县的皇姑梁流域,酷暑为之一消,流域内林木葱郁,鸟语花香,而18年前,这里的面貌却是沟壑纵横、梁峁荒芜。这是治汾初期的一个示范工程,总面积达到1.4万亩。经过数年连续治理,这里的植被覆盖率达到67%,流域内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像这样的万亩以上综合治理片,岚县目前已经达到11个,使岚河沿线形成了片片相连的壮蔚景观。

  治汾工程利用投资连续稳定的优势,以大流域为单位进行规划,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治理,高密度集中投入,大规模连片推进,多措施综合治理,加快了水土流失的防治步伐。目前,汾河上游已形成数十处跨乡甚至跨县的综合治理片。

  多年来,治汾工程坚持拦泥与固土相结合,近期效益与远期效益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系统规划,梯坝滩林果草综合配置,达到了预期的综合治理效果。为了尽快解水库淤积之危,首先采取了拦沙效益发挥最快的淤地坝建设,17年修筑淤地坝123座,可拦泥沙6200万立方米。为了获取最终的生态效益,逐步展开了林灌草相配套的植被建设和以梯田、滩地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17年栽植林草220余万亩,封山育林40余万亩,建设基本农田60余万亩。

  宁武的暖泉沟流域紧临汾河源头之一的天池,平均海拔1800多米。治理前,这里植被稀少,水源涵养能力渐失。宁武县治汾指挥部2001年开始对这里进行治理,修建骨干淤地坝1座,栽植乔木林6248亩、灌木林3300亩,封山育林5250亩,修筑梯田1650亩。暖泉沟骨干坝的建成运行为汾河源头水源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800余亩水面引来众多水鸟繁衍生息,充足的水源也为流域内苗木成活打下基础,暖泉沟流域树木保存率达到95%以上,60万株云杉、落叶松向人们展示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景。

  ·大户治理社会参与

  吸引社会力量投身水保,是在国家水保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加快水土流失防治步伐的一项重要措施。汾河上游各县利用政策引导、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手段,大力发展民营水保大户。

  上世纪80年代末,岚县对农民张李保购买荒山进行治理的形式冠名为“有偿承包开发治理小流域”,并在全县推广了张李保经验。1992年5月,岚县制定了《关于多种形式承包拍卖治理小流域的十条规定》,第一次明文提出“四荒”拍卖。汾河水库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领导组于1993年8月明确提出“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治汾的积极性,大力推广拍卖小流域治理经营权的作法”。

  政策调动了民营水保大户的积极性,他们受规模效益的吸引,大面积、高质量参与治汾工程,并使治理成果得到有效管护。娄烦县民营水保大户曹春亮,靠运输业成为全县最早富起来的人之一。2001年,他以10万元的价格买断了紧临汾河水库的东山流域2.2万亩荒山经营权,目前已完成治理面积7500亩,树木保存率高达90%以上。为了鼓励个人投资水保建设,盛市、县各级治汾机构依照有关政策对曹春亮这一治理户进行了技术指导和必要的资金扶持。曹春亮本人先后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杰出青年农民、2005年度全国劳动模范。

  截至目前,汾河上游已发展购治面积500亩以上的民营水保大户368户,购买面积56.9万亩,已治理面积20万亩。这些大户在得到小流域的使用权后,纷纷请水利水保技术人员进山规划设计,动用大批机械设备,雇用大量劳力打坝造地、引水上山、植树种草,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由于权属的落实,这些大户像呵护自己的孩子一样对购治范围进行管护,使治理成果得以巩固。民营水保大户已经成为汾河上游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全社会参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本报记者武俊鹏本报通讯员王洪斌(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清兰)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