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已不再“蛙声一片”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11:04 扬子晚报 |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又到了青蛙出没的季节,但家住夫子庙一带的市民王先生却给本报打来电话,以前和朋友在河边纳凉的时候都可以听到清脆而有节奏的蛙叫声,可让他非常沮丧的是,现在却难得看见它们的身影,这么多年下来,难道青蛙在南京消失了? 曾经:南京蛙声不断
一位老南京向记者形容说,十几年前南京入夏后,到处都可以听到蛙叫声,市区的池塘、草地、小河边随处可见大量的青蛙。而到了晚上,大人听着此起彼伏的蛙声纳凉闲侃,小孩子们则“埋伏”在草丛里,静静地向岸上休息的青蛙扑去,每每是青蛙没抓到已是一身脏,惹得周围的大人一阵发笑。更有顽皮的小孩鼓着自己的腮帮学青蛙的叫声。笑声、叫声、蛙声已融为一体,让人享受着夏天的“清凉”。夜晚,人们则伴着蛙声入梦。老人说,他记得当时南京城里黑色的青蛙特别多,但是,大约从5年前起,便再也没听到过大片大片的蛙鸣了,而到了今天,他甚至连它们的影子也不多见了,偶尔听到零星的蛙鸣,老人都会觉得很兴奋,感觉那就是久违的天籁之音。 现在:青蛙已少见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青蛙研究的戴建华老师告诉记者,南京最常见的蛙种是黑斑蛙、金线蛙和泽蛙,在5年前它们在南京的数量和分布密度都较大。但近两三年的调查显示,市区内各种蛙类种群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部分建筑密集的地区竟然连一只蛙都没找到。在这些蛙种中,要属泽蛙的适应能力最强了,在城区的池塘里还可以零星看到,下雨的时候甚至还有些个体跑到马路上遛遛。黑斑蛙因对水域的要求相对较高,只有在郊县的农田里可以见到,而对环境要求最高的金线蛙,一直以来都被作为环境指示动物,现在在南京的分布已经很少了。 声音:两栖动物对环境最敏感 原因一:环境污染加重 “其实不仅仅是南京出现了蛙类种群下降的趋势,全国各个城市都面临着这样的情况。”戴老师告诉记者,蛙类对生态环境的变化特别敏感,南京市区蛙类的减少主要是因为水污染等环境污染的加重,青蛙是两栖类动物,对生活环境的依赖性很高,是脊椎动物中迁徙能力最差的,它不可能像鸟类那样去寻找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它的“孩子”蝌蚪生活在水中,这些特性就决定了它必须生活在湿地中。而两栖动物被认为是对外界环境变化最为敏感的,它们湿润的皮肤具有可渗透性,因而遇到溶于水中的有害物质时就会很脆弱。由于城市工业化的发展,水污染状况越来越严重,加上农田里农药的使用量增加,这些都导致了青蛙的生活环境被破坏,而这些“毒物”也足以将成蛙杀死。戴老师说,他们在福建调研就发现,在农药使用量比较高的农田里,几千亩地都找不到一只青蛙。 原因二:蛙类栖息地被填平 由于青蛙同时生活在水中和陆上,这就意味着其中任何一种环境遭到破坏,它们都将难以生存。随着城市发展,池塘、沟渠、小河等蛙类栖息地被填平,没有适当保留湿地也造成它们的消失。戴老师举例子说,江宁区在没有开发的时候,水里、湖泊中到处可见青蛙,而现在情况也大不如以前了。 原因三:大量人为捕杀 此外大量的人为捕杀也在加剧它们的减少。戴老师表示,青蛙这种两栖动物数量减少实际上预示着我们的环境正在不断恶化,这最终将会对人类和其他生物构成威胁。王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