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不朽的歌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7日03:27 长沙晚报

  过去了一个甲子的抗战,已渐行渐远;英烈墓木早拱,战地遗踪难寻。而60年来不老、不朽、不灭,今后无数个60年也将不老、不朽、不灭的,是那个时代留下的歌声——贲张着民族血气的诗篇与旋律共同铸成的“最后的吼声”。

  每天在这块土地上响起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今天仍常在人们耳边流淌的《黄河大合唱》、《八路军进行曲》(后改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在太行山上》等
等,60年来,活力如故,它们不知送走了多少流行歌曲,而自己的生命力不曾有丝毫衰减。因为派生出这些歌曲的精神,也是承载于这些歌曲中的精神,乃是中华民族的元气。元气不灭,歌声不老。这就是这些抗战歌曲区别于其他歌曲的地方,因而它们也成了中国人永远的“流行歌曲”。今天,当我们唱起“把我们的血肉铸成我们新的长城”时,当我们唱起“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时,当我们唱起“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时,仍能和60年前的歌者一样,被一种强烈的悲壮感和神圣感所召唤,这就是民族元气的遗传。

  只有60年前那个国难当头的年代,才能产生这样的歌曲。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被异族侵略和欺凌,本是一件很不幸的事,然而被侵略民族在反抗中,往往能产生伟大的作品。这就是古人说的“国家不幸诗家幸”。人类历史上的政治军事搏杀,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民族之间的搏杀,一是阶级之间的搏杀,其中都能产生伟大的文艺作品。但民族斗争中产生的作品,其生命力和震撼力往往远大于阶级斗争中产生的作品。后者中,今天仍能唤起我们神圣感的,似乎只有《国际歌》,而前者,我们则可以举出很多,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田汉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冼星海光未然的《黄河大合唱》,都德的《最后一课》……哪一首、哪一篇不是千古绝唱?由此我想到了一点,不知对否:阶级具有很强的可变性,一个人可以很快从一个阶级变到另一个阶级,“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而民族则有极强的凝固性,一个人很难从一个民族变到另一个民族。就阶级身份变化而言,可以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而民族是有种的。有种的基因代相遗传,不会“五世而斩”。民族,因为共同的疆域、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生活方式而长久凝结成的种群,它所产生的群体性情感,总是占据着人类情感的制高点,它的生存斗争,比之阶级的生存斗争,更能激发悲情美、悲壮美、崇高美、神圣美。所以,在一个民族的危亡之秋,这个民族的爱国诗人、作者、歌者,往往能产生最为闪光的灵感,勃发最为炽热的激情,冲向自己成就的顶峰,而留下最有生命力、最为不朽的作品。惟其如此,我们才对60年前的那个时代和那个时代的诗者与歌者,有着永远的敬仰。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