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张宁生:“新合”惠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8日07:05 成都日报

  鱼水深情 无法忘怀的知青岁月,是张宁生执着追求帮农民脱贫、让农民看病不难的“缘起”。这是一份剪不断、割不断的鱼水深情。

  积极创新 都江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来之不易,张宁生同整个团队团结一心,共同努力,开创了都江堰市“新合”的新天地。

  真正实惠 短短两年时间,都江堰市“新合”制度的分步实施,稳妥推进,让农民群众体会到了真正的实惠,10元钱保住一个家庭,无疑是给予了重病农户第二次生命。

  口碑

  她工作起来常常连轴“转”,工作强度太大啦,年轻人都有些遭不住,作为一个女同志就更不容易了。她生活相当朴实,对老百姓很有感情。张书记还是一个“招商书记”,在谈到招商引资项目时,她的眼睛都会放光!哪怕再累再辛苦,她只要听到有招商引资的项目,就浑身来劲。

  ——都江堰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黄安平

  张书记从下乡当知青到走上领导岗位先后任市长和书记,经常深入农村、深入农户、访贫问苦,她对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状态十分了解,特别是对农民看病难,小病抗、大病拖的困境看在眼里记在心头。她想的是要真正解决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必须探索实践走出一条农民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由政府主导的互助共济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道路,这是给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具体体现。正如广大农民群众所说的那样:张宁生是我们农民的贴心人,是为我们农民办实事、办好事的书记。

  ——都江堰市卫生局局长田素环

  张书记敢为人先,敢于创新。“新合”医疗是一个新东西,这种群体性工作,风险比较大,为几十万农民,张书记硬是努力跑下来,要下来,并做下来了。

  在考核和使用干部方面,张书记大胆放权。比如,张书记让我一个退休的“老头”负责市委、市政府寄予厚望的“新合”工作。刚开始的时候,不少人对张书记的此举担忧。张书记一旦用了人之后,就一路为他们造桥铺路,提供一个好的工作大环境,看准了人,就放权让他们好好干。

  ——都江堰市新型合作医疗办公室主任肖定松

  她个人对农民、困难群体很有感情,看得很重。她希望能够通过“新合”,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不惜牺牲个人家庭生活,全身心地扑在事业上。

  她思维超前,有眼光。都江堰市处在成都的上水上方,她就要求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不能做,破坏生态环境的企业不能来。都江堰市的出路是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也是她对社会负责的一种表现。

  ——都江堰市信息办主任任可佳

  约了好几天,她终于挪出时间,在自己的办公室里接受了记者采访。“深淘滩低作堰……”——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治水六字诀的题画悬挂在办公室最显眼的地方,办公桌上的三垛文件几乎遮挡住正对着的一盆观叶植物。

  在接下来的几小时访谈中,没有正襟危坐,没有官话套话,那些关于工作的成效和艰辛,都是云淡风清、一带而过。不经意中,谈得多的是她的工作主张、人生经历、内心世界,还有都江堰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下简称“新合”)。一个工作中的张宁生,一个生活中的张宁生,一个绝不刻板的“杰出贡献人物”形象,就这样鲜活地呈现在记者面前。

  情结

  放不下看病难的农民

  心语:

  两年多的知青生活让我感悟到,帮助农民走出贫困就是我一辈子要图的那个东西。我多么希望农民朋友能够脱贫致富,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

  张宁生如此执着地争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与她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

  张宁生的父母都是南下干部,早年参加革命,经常打游击战,得到老乡们的照顾和掩护,二姐刚生下不久也被寄养在老乡家里。父母亲经常在她面前提起这些鱼水深情。自然而然地,张宁生就对农民产生了一种亲切感。

  19岁的张宁生下乡当了知青。在提起张宁生知青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当时的村支部书记、现在的村敬老院院长高守祥老人记忆犹新:她跟村里的大男人一样挑大粪趟水过河,当赤脚医生为老乡扎银针治病……正是在这些与父老乡亲同呼吸、共命运的日日夜夜里,张宁生深深感受到了与乡亲们那份难以割舍的质朴真情。

  参加工作后,张宁生因工作原因,经常走乡串户,接触过不少生活困难的农民群众,看着他们因疾病陷入贫困、患了重病就只好在家里等死的情景,张宁生心如刀绞。那些令人痛心的场面反复回旋在她脑际,深深地震动着她的心,也更加坚定了她要尽力为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的信念。

  没钱治病的王大娘

  1969年,张宁生到灌县最偏远、最贫穷的山区两河乡插队当知青。当时,她隔壁住着一位长年生病的王大娘,病重的时候经常痛得在床上打滚,但因为家里实在太穷了,根本拿不出钱到医院治疗,只好听天由命。大半年后,王大娘病情逐渐加重,倒床不起,不久就离开人世。在张宁生以后的生活中,每当想到王大娘独自在家忍受病痛折磨的情景,心里就特别难受。她特别希望农民朋友能够脱贫致富,能够享受到良好的医疗保障。

  当了三年赤脚医生

  张宁生下乡不久,村里的赤脚医生就被调走了,她于是接任当上了赤脚医生。广播里天天宣传“赤脚医生向阳花,一根银针治百病”。张宁生也开始学扎银针,没地方练,就在弟弟和自己身上练。在近三年的赤脚医生生涯中,张宁生用自己学到的医药知识,还真为社员们医治了不少伤风感冒一类的常见疾病。让她最难忘、最“得意”的一件事,是自己用一根小小的银针,竟治好了患小便失禁症多年的杨大娘。也难怪,直到现在杨大娘还逢人便说张宁生是她的恩人。

  张宁生感言

  一个地方GDP增长再高,城市荣誉再多,如果我们农村的父老乡亲一旦得了大病重病,就只能四处借钱,变卖家产,甚至家破人亡,那就与我们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格格不入,与我们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背道而驰,更不可能构建起“和谐社会”。

  农村落后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农民艰难的生存环境就像一块沉重的石头,长时间压在我的心头。我常常想,改革开放都20多年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杰出贡献的农民,咋个还处于这样一种境况呢?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地方领导干部,让当地农民看得起病,让农民过上好日子,让农民和城里人一样享有良好的社会保障,这是我的心愿,更是我的责任。

  心愿

  让农民看病也能报账

  心语:

  做人的思想工作这才是天下第一难!农民群众究竟在想些什么?他们究竟需要什么、担心什么?

  从21岁起,张宁生先后在灌县氮肥厂、灌县瓷厂、灌县总工会、灌县县委工作,直到现在成长为都江堰市的市委书记,回想起其间的起承转合,她说有很多人生的“当口”,她的信仰和理念都在这一阶段逐步成熟并坚定下来。

  当得知全国要进行“新合”试点工作时,张宁生认定这会是一件便民利民的大好事。为了让都江堰市争取到首批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资格,张宁生颇费周折。一开始,都江堰市限于“市”的框框,并不在首批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范围之列。为此,张宁生同整个班子团队积极主动地做了大量努力,一方面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一方面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经过多次反复的争取和努力,凭着一股执着的劲头,都江堰市终于在2003年4月争取到“新合”试点。

  “新合”制度是一项全新的制度,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参考,没有现成的规则可遵循,张宁生同大家一起在不断摸索中前进。两年多来的不断探索和完善,都江堰市“新合”制度坚持“党委领导、政府组织、财政监管、卫生服务、农民享用”的工作思路,本着“农民自愿、以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基本医疗,保障适度,略有结余”的原则,稳步推进,健康发展。

  “新合”遭遇“三难”

  2002年底,国务院决定:立即在全国开展农村“新合”医疗试点。张宁生立即带领有关同志向成都市卫生局、省卫生厅反复请示汇报,提前制定和上报试点工作计划,邀请领导和专家考察该市的医疗卫生基础工作,充分展示该市抓好试点工作的信心和决心,奋力争取下,终于取得了成功。

  来之不易的东西总是格外的宝贵。都江堰市委、市政府一班人下决心要努力探索,一定要把“新合”医疗做成名副其实的“德政民心工程”。然而,一个个困难也接二连三地出现。首先,最难的是农民不理解,让他们觉得非常委屈;第二个困难是,试点正待全面推行就面临全国抗击非典的非常时期,几乎打乱了该市的试点工作部署,增加了工作难度;第三个困难,是财政资金面临压力,都江堰市经济社会方方面面都面临新的发展机遇,都需要财政投入,怎么平衡?一句话,太难了!

  工作人员到农民家作工作时,农民一听说每年要交10元钱时都表示怀疑,有的误以为开展“新合”医疗,“是想打农民的主意,掏农民的腰包”,有的地方甚至流传“国家抗击非典亏得太多,要从农民身上来‘补’”,等等,还有人竟把身穿白大褂的工作人员拒之门外,认为他们穿白衣服进自家门不吉利。一个月下来,收效甚微,好的乡镇最多也就几十户人参加,一段时间后该市参“合”人数才仅仅达到10%。

  挨家挨户做动员

  2003年5月,也就是在都江堰市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市后的第2个月,张宁生和市长及分管领导分别带队进行了连续一周的调研。他们天天深入农户,与农民面对面交流,探索问题的症结,探寻破解的办法。

  在调研中,张宁生和同志们切实感受到了来自农民的抵触情绪。一天,他们走访了很多人家,在傍晚时分,来到一个村级医生家吃饭。饭前,张宁生找来附近的老百姓,大家就在院坝里摆龙门阵。“张书记,喊我们买保险,是不是骗我们的哦?”张宁生苦口婆心地掏出许多心里话,口说干了,声音哑了,老百姓才慢慢有些动心。这一讲就是两三个小时,回到家已是深夜了。

  听说飞龙村参保农民还不足20%,他们立即上门调研。飞龙村是经济发展缓慢村,老百姓确实很困难,有的人家连小孩读书也拿不出钱。看着这些,张宁生心里很难过,带头捐了一百元钱,随行的工作人员也纷纷50、100元地捐款,帮助困难群众交钱加入了“新合”。张宁生清晰地记得,一个老太婆拉着自己的手,连说了好多声谢谢。

  当然,光给钱也不是办法。在动员贫困户参加“新合”医疗的同时,他们还发动党员干部包村包户,对口帮扶,给困难群众送去种鸡、种兔、种羊等,搞一些“短、平、快”的多种经营项目,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张宁生感言

  通过一段时间的宣传,一部分农民认识到了参加“新合”的好处,但一些农民还心存疑虑,这些农民按收入水平的高低不同大致分为三种心态:一是比较富裕的农民认为“加不加入无所谓”,万一得了病,自己也有能力负担医疗费用;二是中等收入的农户认为交10元钱加入“新合”是“打水漂”,没必要;三是极少数贫困户确实连交10元钱都感觉有压力。调研结束后,我们立即作出三项决定:一是市级财政配套的200万资金在一周内到位;二是立即组织首期结算报销;三是帮助全市特困户代交“新合”费用。

  看到身边有的参“合”农民在患病后实实在在地得到了补助,广大农民纷纷打消疑虑,踊跃参加“新合”医疗。到2003年底,都江堰市农业人口参“合”率达83.9%,到2004年底、2005年初,只用了20多天就完成了筹资工作,参“合”率达92.4%!

  欣慰

  农民真正得到了实惠

  心语:

  看到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我们的工作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我们感到非常欣慰,我们付出再多、再辛苦也值得!

  都江堰市“新合”制度的建立和逐渐完善,使广大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了这一制度的好处,也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农民群众感慨地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府买单,我们享用,这是党和政府对我们实实在在的关心。

  “新合”制度不仅完善了农民医疗保障体系,而且也较好地解决了广大农民“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尤其注重了贫困弱势群体在医疗保障体制中的公平性问题,有效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维护了农民的切身利益,又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逐步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形成从政府要农民参加变为农民自己主动要求参加的良好局面。

  市、乡、村三级卫生网、农村公共卫生和初级卫生保健等也在与“新合”有机结合中得到进一步巩固与发展。

  10元钱保住儿的命

  去年8月26日,家住灌口镇建兴村4组的苏伟文年仅11岁的儿子苏晋柯,因病住进四川大学华西二院,经诊断,孩子不幸患上“格淋巴利综合症”,苏伟文全家痛苦万分。为了给儿子治病,苏伟文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借遍了所有亲戚朋友。在医院住了一个多月后,儿子的病情总算控制住了,但如果不继续治疗,仍有生命危险。走投无路的苏伟文决定卖掉自己的肾来挽救儿子,小晋柯听闻父亲的决定后大哭起来,抱着苏伟文的腿死死不肯松手,而一旁的妈妈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一家三口哭成一团。

  张宁生从媒体报道中获悉了小晋柯的遭遇,立即让相关工作人员了解具体情况,意外发现苏伟文一家三口曾经花30元钱参加了“新合”,但由于儿子的病太突然,全家人在忙乱中竟把参“合”的事情给忘了。经工作人员提醒后,苏伟文立即递交了申请,不几天,1.2万元的住院报销金就递到了苏伟文手中,令他感激万分。据了解,这是当时都江堰市新型合作医疗制度规定的年最高封顶报销金!由于小晋柯的情况符合享受特助补偿基金的条件,他们又得到了4万元的特殊大病补偿金。加上5000元的医疗救助金,小晋柯总共得到5.7万元的救助。

  2005年1月,当都江堰市委书记张宁生等一行数人上门看望小晋柯时,小晋柯久久地拉住张宁生的手不放。苏晋柯的妈妈更是满眼热泪,不停地说,“没想到,10元钱,保住了我儿子的命,留住了我丈夫的肾。我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新合’医疗制度!”

  九旬老奶奶泪流满面

  去年下半年,天马镇二郎村41岁的夏洪昌,因化脓性胰腺炎花去了6.8万元,巨额的医疗费压得全家喘不过气,念大学的儿子决心要休学打工。12月29日,1.2万元“新合”医疗救助金送到了夏洪昌的手中。拿着崭新的百元钞票,夏洪昌70岁的父亲、93岁的老奶奶已是泪流满面。

  说句“谢谢”太轻了

  今年3月,胥家镇高桥村43岁的王世明因肝硬化晚期生命垂危,必须尽快实施肝脏移植。整个手术需要20多万,钱的问题成了一只拦路虎,怎么办?正当他们走投无路时,都江堰市委书记张宁生等人专程到华西医院看望他,并送上了“新合”办给他报销的7.2万元医疗费用。手术结束后,他托人给张宁生书记带来一句话:“说句谢谢太轻了,党和政府是我的再生父母!合作医疗是我的再生父母!”

  张宁生感言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春城书记、红林市长提出的“要进一步降低门槛,提高报销比例”的指示精神,我们立即研究完善相关政策,主要是将报销门槛从当初的200元降到了100元,还建立了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报销比例,这一类农民最高可以报销80%的费用,这一下子就明显扩大了老百姓的受惠面,大大提高了老百姓参保的积极性。在都江堰,不仅农民愿意参加“新合”医疗,有的城市居民也想参加。

  本版采写实习记者代静何海洋

  背景

  试点新合制度惠及广大农民

  从“新合”试点开始到今年5月,30多万参“合”农民共报销医疗费900多万元,还有一些走到死亡边缘的农民因为得到医疗救助,留住了生命。广大农民纷纷称赞:“新合”医疗真正体现了无病关心健康,小病自筹自用,大病统筹关怀,确实是一项“民得实惠,党得民心”的德政工程,是“政府资助,农民互助”的和谐工程。

  2003年4月,省委、省政府将都江堰市正式列为全省首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个试点县(市)之一。2003年底,都江堰市基本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推开“新合”工作。

  在中央补助每个农民10元,省、成都市和都江堰市配套12元,农民自筹10元的基础上,都江堰市财政专门补助5元用于门诊治疗,使参“合”群众能得到更多实惠。在实践中,都江堰市将乡镇卫生院住院费补偿起付线由最初的200元降低到100元,在推广过程中,还大胆探索,建立了特困救助补偿资金。

  都江堰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大病统筹为主,重点缓解农民因患传染病、地方病等大病而出现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采用的是互助共济的运作方式,严把资金筹集、使用、监管“三个环节”,构建信息、诊疗、监管“三个平台”,给予五保户、低保户、优抚特困户等弱势群体患大病、重病住院治疗的三重关爱救助。经过两年多来的不断探索和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稳步推进,健康发展。截至2005年5月底,全市40.5万农业人口中,有37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2.4%,比上年同期增加了8个百分点。全市累计受益总人数达47万人次,补偿总金额900多万元。

  举措

  探索新合之路创出四大特色

  都江堰市在“新合”实践中的体会,就是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新农村这条主线,坚持便民、利民、为民这个根本,把让农民群众自愿、放心、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试点,并不只是在都江堰市这一个地方进行。在建立和完善“新合”制度方面,都江堰市大胆地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第一是实行名医工程。把都江堰市20多个名医公布出来,让广大农民群众看了自己选择,让他们在医疗方面享受到了城里人一样的服务和照顾。

  第二是信息化管理。都江堰市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计算机管理系统,除了包含每一位参“合”农民的信息资料外,还特别录入了五保户、低保户、优抚特困户等弱势群体资料,强化动态跟踪管理,实行资料共享,方便了群众就医。

  第三是发挥中医药优势。发挥中医价廉质优效果好的优势,让参“合”农民用较少的钱,享受良好的医疗服务。去年,中医、中西医结合门诊人次占总门诊人次的45%。

  第四是统一结算。农民有了“一卡通”,到哪里都可以结算,到哪里都可以看病,方便了农民。对于都江堰市在“新合”实践中的体会,就是围绕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新农村这条主线,坚持便民、利民、为民这个根本,把让农民群众自愿、放心、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来源:成都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