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暑假缩水 不利孩子身心健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30日08:48 成都日报

  衔接班、补习班、提高班、培训班、速成班……盘点中小学生两个月的暑假生活,孩子们的假期因为充斥各种“假期课程班”而大为缩水。对此,学生家长谢女士忍不住提出质疑:假日是教育部门根据教育专家的意见,针对孩子的成长规律制定出的学生休假制度,为什么一些学校和家长却随意让孩子的假期缩水?

  一半暑假给了衔接班

  谢女士13岁的儿子从和平小学毕业后,即将进入一所中学就读初一。“这两个月中,孩子虽然有了毕业的轻松,但新的压力又来了。”新学校发出通知:为了利于孩子初中的学习,学校举办小升初衔接班,为期一个月。

  “两个多月的假期,孩子就不得不用一个月时间到新学校读衔接班,”谢女士说。她认为,衔接、考试、分班之类的,让刚刚小学毕业的孩子就背上沉重的担子,实在没有必要。

  家长也有责任

  记者了解到,虽然暑假很长,但不少孩子休假却并不“过瘾”。“我只耍了20多天,暑假就没有了。”某中学学生苦闷地说,“7月1日放假后就安排补了20天的课,9月1日开学前又补10天课,还没调整好心情,新学期又开始了!”

  另外一所高级中学也有类似的补习班,开出了语数外、物理、化学的“大补丹”,学校希望,通过补习在放假前后收收孩子的心。还有的学校开设提高班,一些期末考试不理想的学生,学校要求“假期提高”;即将升入初三、高三的学生,学校要求“提前巩固”;还有的甚至是老师个人,要求一些孩子“开小灶”。

  一些家长,专门将孩子送进补习校或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只要孩子捧起书本,家长就会认为“这才是个乖孩子”。

  学校不应该侵占暑假

  “我的孩子开学读高三,近两个月的暑假生活过得并不开心。因为其中一个月的时间被学校强行占去补课了,每隔五天休息一天。其实,假期中孩子应该好好休整,爱玩的天性,不该被过早扼杀。”肖家河小区一位姓夏的家长说。

  记者从成都市教育局了解到,教育部门统一制定学生休假的制度,安排统一的时间,那是听取了教育专家的意见,根据孩子成长的规律来制定的,而且,假期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重要渠道,学校不应该侵占。“其实,孩子的成长期,除了书本,还有社会实践。用书本来取代实践,不可取!”谢女士焦虑地说。

  观点

  假期太长孩子心会耍“野”

  李红(教师):“其实,学校安排衔接班、补课班,是担心学生跟不上教学,而且,假期时间太长,学生的心会耍‘野’。”在一所省级中学任教并担任班主任的李红老师说。

  她告诉记者,每一次开学,学生们都要花费约一周的时间,才能将心态调整过来,这会让学生跟不上学习进度。

  让孩子们喘口气吧

  王刚(教师):43岁的王刚从事教育工作已有20余年。作为一所小学的副校长,及一位16岁的高一学生的家长,他说:“我真希望儿子学习能轻松些,该耍时就耍,别被家长逼着、学校撵着,像赶潮似的,这哪有快乐可言?”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胡光伟(社会学专家):应试教育是主要弊端,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个性发展。暑假,原本应是孩子们摆脱学业压力、尽情嬉笑玩耍的休整期,如果仍然身背沉重的书包,穿梭在不同的培训班和补习课堂之间,并连连喊“累”,这样,假期就缩水了,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本报记者车文斌摄影杨永赤

  新闻链接

  娃娃有开学恐惧症专家开良方

  (记者邓晓洪)11岁的孟苏近几天很反常:夜里睡不好觉、老爱发脾气、注意力不集中,她的母亲感到很奇怪,马上就要进入初中了,应该高兴呀!带到市二医院一检查,心理医生给出了答案,孟苏患上“开学恐惧症”。记者昨天从市内几家医院的心理医生处了解到,像孟苏一样患上开学恐惧症的孩子在近几天来尤其多。

  孩子们为什么会患上开学恐惧症?市妇幼保健院的心理医生说:一是经过近两个月的休整后,孩子们习惯了无压力、闲散的生活,要在开学时突然转变过来很困难,这种困难在无形中变成一种压力,使孩子忧心忡忡。二是如今普遍家长对孩子溺爱,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交际能力差;第三是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压力也将加大,很多孩子对此产生恐惧心理。

  心理专家说,要缓解开学恐惧,首先家长应该帮助孩子正确理解学习和放松的关系,应抱乐观的态度跟孩子谈谈学校和新学期,让其从正面的角度去迎接新的学期,若是考进新学校、家里又有条件的,不防先带孩子去认识认识老师、去结交一些同时考进学校的同学;其次,要对孩子假期松散的生活习惯加以纠正和改变,家长可以与孩子一道制定出作息时间,为有规律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尤为重要的一点是,开学之初,老师与家长应注重减轻孩子压力,老师应多和孩子进行暑假心得交流,而不是一味地安排紧张的功课。专家称,如果病情较严重的,则需要依靠心理医生,适当配合心理咨询。(来源:成都日报)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