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别让“闪婚”闪了你的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00:00 温州都市报

  关于“闪婚”8月18日

  点题者:韩仪

  点题背景:日前,长春一对情侣从相识到决定登记结婚,前后仅用了7个小时。(《温州都市报》8月17日第14版)

  本期答题者:高福生 林卫萍

  3秒钟可以爱上一个人;5分钟可以谈一场恋爱;7小时足以确定终身伴侣。时下,这种快餐式的“闪婚”成了都市未婚男女竞相追逐的时尚。不少人质疑:搭乘这样的“婚姻快车”会不会“晕车”?吃上这餐爱情快餐会不会消化不良?

  从表面上看,“闪婚”有别于“一见钟情”、“一夜情”,是一种实质性的婚姻模式。“闪婚者”自愿接受来自社会的约束力,比非法同居等行为要负责任和严肃得多。现实生活中,“缘分来了,挡也挡不住”的情况肯定存在,也不乏成功的范例,但绝大部分“闪婚”者看中的根本就不是对方的人,而是为了获取“绿卡”、“饭票”、“房子”等,这种打上功利烙印的“多快好省”,其结果只能是一“闪”而婚又一“闪”而离。

  从一“闪”而婚到一“闪”而离,“时间成本”确实是低得不能再低了,但“精神成本”却是很高昂的,除了婚姻质量低劣对自身造成危害外,还会对未成年子女抚养、教育带来一系列不良因素;同时,由于其缺乏社会责任感,也会影响到社会稳定。“情浓时不分你我,离婚后分厘必争”,由此引发的婚姻悲剧更是让人大跌眼镜。

  因此,想当然地把“我”字无限放大,在婚恋问题上过分强调“我喜欢”、“我愿意”、“跟着感觉走”,把终生的幸福抵押在一二十天的接触和了解上,无疑是轻率和缺乏理智之举,更不宜当作“时尚”去追风逐浪。一味寄希望于“缘分”的帮助,于顷刻间找到自己心中的“白马王子”或“白雪公主”的“闪婚”,更多的时候是“水中月”、“镜中花”!

  在婚姻的天平上,一端放置感情,另一端放置时间,为确保感情的质量,人们通常增加“时间”的筹码。如果接触时间太短,没有经过婚前的磨合期,缺乏足够的免疫力,理想化的婚姻常常会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身碎骨”。

  看来,“闪婚”已经产生了“病变”,成了一种“另类时尚”。它的粉墨登场是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家庭的一大隐患,亟待社会和舆论给予正确引导。高福生

  结婚不是创纪录

  结婚本是人生之大事,应该慎之又慎。没想到这两个年轻人却将结婚当成了“勇敢者的游戏”,快得不可思议,快得令人瞠目。据说,小汤与小黄一举刷新了国内已知的“闪婚”纪录。

  按说,结婚是个人的自由,人家再怎么样似乎也用不着我们这些外人说三道四。但当“闪婚”作为一种新的现象冲击着我们的眼球,且有越演越烈的趋势,我们应该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梳理。从小汤与小黄身上,我们看到了当前青年人存在着一股感情冲动驱使之下的草率行动流。两个青年人通过一个电话交流,男女双方的感情对路,温度迅速上升,这是正常现象。一见钟情的事并非没有,但这么快就将法律上的程序走完,携手走进婚姻的神圣殿堂,这显然是不妥的。是对婚姻极不严肃、极不慎重的表现。

  稳定是婚姻的美好追求,而稳定需要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两个人从相识到相知、相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理属性上说,婚姻能否和谐,看的还是两人的性格是否对路,人的内在是否美丽,而这些靠一个电话无论如何都不会达到预期目的。爱情应建立在彼此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爱情的真谛还在于日后的细水长流。闪电婚姻的稳定细胞有多少?婚姻恰恰是需要营养的,这个营养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地磨合出来的。这个磨合不仅在婚后,也有婚前的磨合,那就是了解与信任。婚姻不是男女之间的游戏,两人一旦缔结婚姻就要承担生儿育女、相互扶持、相互照顾等义务。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稳定了,社会才会稳定,因此,两人一旦选择了结婚,便需要增加一份社会思考。

  “闪婚”还暴露了某些青年人对婚姻缺乏必要的敬畏之心。如果存在着离婚与否都无所谓的心理,其行动的草率则是必然的,才会有“闪婚”流行的时代背景。凡敬畏者无不以慎重的态度待之,婚姻本就是需要用全身心的投入和自觉接受社会与法律双重约束的实际行动来维系。据统计,一见钟情的婚姻成功率仅为10%,“闪婚”的缺乏坚固基石,注定它不会走远。

  婚姻不是个性化时代的“跟着感觉走”,也不是创纪录,它更需要我们以理智去对待。林卫萍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