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网络语言越“酷”越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1日10:56 温州都市报

  卢一心

  关于网络语言

  点题者:卢一心

  点题背景:网络语言满天飞这种现象确实存在,对这方面的理解,有人说很“酷”,有关部门和语言学家们却不知“酷”在哪里?反而说网络语言是对汉语的一种“污染”,存在不健康的苗头,亟待规范。

  (8月22日《珠江晚报》)

  笔者查看了辞海,“酷”字有三种解释,一是残忍,二是惨痛,三是极、甚的意思。因此想,网络语言所谓“酷”,应该接近于极、甚的意思,而有关部门和语言学家们可能对越来越“酷”的网络语言越来越不理解,因此产生戒心,甚至认为有可能影响到其它语言使其变“坏”。其实,“酷”字在网络语言当中所延伸出去的意思,应该远不止这些,似乎还超越“酷”字本身的含义,这应该说也是语言的一种进步,在现实当中也是这样。基于此,以笔者拙见,网络语言越“酷”越好。

  说到“规范”二字,笔者认为,那应该也不是当务之急,让后来人去“规范”就可以,有关部门也不必太过紧张,语言学家们研究语言也应该有“距离”感才是。而且,“距离”感越远,研究起来会越有味道越接近完美,如果太近了,反而会破坏语言的“原生态”,“味道”也会被冲淡,还会留下“刀伤”或者疤痕。这一点,其实语言学家们只要从“甲骨文”和“竹简”等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即可领悟其中奥妙,用不着多做解释。再说,语言应该是液态而不是固体的,适应性极强,渗透力也极大。

  至于受“污染”一说,有关部门和语言学家们也用不着担心网络语言会变“坏”,网络语言“坏”不了,即使真“坏”了,也没关系,自然会被淘汰出去,当然,也就更用不着紧张,网络语言不可能变成“洪水猛兽”。相反,很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后来人研究的新的“甲骨文”和“竹简”。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应该算是网络语言对这个时代所做出的一种贡献。后来人研究它的价值就在于,它所反映出来的这个时代的语言的完整性和所包涵的生活内容以及特征。因此,笔者认为,语言学家也好,其他任何人任何组织也好,都不应该去破坏网络语言,而应该让它越“酷”越好。卢一心


爱问(iAsk.com)

新浪友情提醒:看新闻也有“巧”方法! 
收藏此页】【 】【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