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特别报道:特困生 更需要精神帮助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2:24 三秦都市报

  “我利用暑假在外打工,当家教、搞兼职,给自己赚点生活费。奔走在梦想与现实之间,面对每天长达16个小时的劳作我都咬牙撑了下来———我要读书哪1———摘自周至县一名特困高考生笔录。

  特殊的基金

  2005年8月30日,赵鹏将离开周至前往西安,去圆自己向往已久的大学梦。

  1997年,赵鹏的父亲忽患败血症,家里为了救治父亲花去了所有的积蓄,但终于还是没能挽救父亲的生命;两年后,母亲同样患病身故,赵鹏和妹妹成了真正无依无靠的孤儿,只得暂时由叔父抚养。为了供养自己和妹妹读书,叔父远去浙江打工,他希望自己能供赵鹏上完大学。

  可就在今年高考前20天,赵鹏还在用功备考的时候,噩耗又传来:叔父在浙江遇难了!

  家里所有的经济来源都断了,自己和妹妹怎么办?赵鹏思来想去也找不到一个好的答案,他强忍着泪水参加高考,并以528分的成绩被陕西理工学院录取,用他自己的话说:“天道酬勤1

  拿到录取通知书的一刹那的欣喜足以告慰父母和叔父,但转瞬而来的迷惘和痛苦却紧紧包围着他,学费让赵鹏几乎走投无路。

  正当此时,一个叫蔡斐然的老人走进了赵鹏的生活。这是一个退休十几年的老干部。70多岁的老人仍在没有报酬的情况下担任周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他决定无论如何,要将赵鹏送入大学。

  周至县扶贫助学基金设立于2003年年初。扶贫助学基金设立至今,已经接纳了各界捐资数十万元。县关工委和西安地区周至乡友联谊会多方联系,获得捐助14万元,并从香港基督教女青年会、日本爱媛县日中友好奉赞会及西安一些企业获得捐款40万元。

  在蔡斐然和周至县关工委等的帮助下,赵鹏成为今年周至县资助奖励的118名优秀特困高考生之一。

  扶贫助学成为政策

  也许每个县都有贫困的高考生,但不是每个县都有这样一个扶贫助学基金,包括县团委、县关工委、民政局、教育局和妇联众多部门在为一个目标忙碌着———让特困生能顺利地走进大学。

  在周至这样的县城里,很多参加工作的干部当年就是特困生,“特困生”这三个字对于他们有着切肤之痛。当他们走完了通往大学校园的道路再去看身边这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时,心情可想而知。

  十多年前的鲁建昌拿到西北大学录取通知书后的心情并不比如今的赵鹏好受多少,他就曾是个特困生。村上给他奖励的2000元可以说启动了他的大学梦,十几年来他一直铭记在内心深处,他一直没有放弃过回报社会的想法。

  现在的鲁建昌任周至县信用联社主任,在他得知县关工委开展扶贫助学活动后,他觉得扶助这些特困生的时候到了。鲁建昌开始动员周至信合的全体职工捐款,全系统捐资16000元,用以奖励、资助特困生,同时为71名优秀特困生发放了3000元—6000元的

助学贷款

  8月24日,周至县资助奖励2005年优秀特困高考生大会召开,在这个大会上有两名学生获得了中央文明办的资助?熏1名学生获得了陕西省慈善会的资助,11名学生获得了西安市民政局和市慈善会的资助,7人获得团市委的资助,8人获得西安地区周至乡友联谊会的资助,15人获得县关工委和信用联社的资助,并有71人获得了县信用联社助学贷款。

  一股股捐助的细流慢慢汇集起来,在周至,扶贫助学已然成为一种政策。

  他们还需要精神帮助

  8月30日,又有一批特困生来到了周至县民政局,请求办理助学贷款,他们都是满脸无助。资助和信心,他们更需要什么?

  “关工委不但要关心特困生经济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心理上的问题。如何让特困生摆脱‘被捐助’的心理压力,放下包袱去念书,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问题。”蔡斐然说,他发现受到捐助的特困生似乎有了自卑、自闭的情绪。

  由于家庭经济困难,李彤同学需要通过申请信用联社国家助学贷款上大学。按照要求,她必须将一些家庭情况进行详细填报,而那恰恰是李彤不愿与外人道的隐痛。

  “毕竟是接受别人的帮助,总或多或少感到被怜悯和施舍的自卑。”李彤坦言:“从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我就背负了一笔债,有经济债,也有人情债,而且和其他同学比起来,他们都比我们这些人‘阳光’。”

  周至县资助奖励2005年优秀特困高考生大会上,参与捐助的企业、个人与受助学生济济一堂,蔡斐然无意中发现一些特困生始终垂着头,他怀疑是捐助行为的公开化给这些孩子心理上带来了压力。

  “我们都很感谢有人能捐助我们读书,但有些同学认为这个大会活动让他们的自尊受到了影响。”李彤说。

  当前社会给予特困生的帮助更多的停留在物质层面,有些大学生出于过度自尊,甚至放弃或逃避对他们的帮助。他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捐赠,还有精神上的帮助。

  “也许下一次会考虑点对点的扶助,多让资助人和特困生直线沟通,避免活动带上功利性,保持精神追求的纯粹。也许这样能缓解他们的压力,也能让资助人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作为财富一起赠送给年轻的一代。”蔡斐然说,他希望通过实际行动教育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接受别人的捐助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让他们明白社会的捐助也只是仅仅把他们送进大学的校门,不能抵触捐助,更不能依赖捐助,希望特困生能够自立、自强地完成学业,通过劳动,树立自信,建立健全人格。

  (文中特困生均系化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