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退休干部二百家书欲捐博物馆(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5:03 重庆晚报
退休干部二百家书欲捐博物馆(图)
  昨日,71岁的艾远兴老人抱着一大摞珍藏了二三十年的“父子家书”来到本报,希望能捐赠给筹建中的中国家书博物馆(本报8月30日报道《国家博物馆欲收毒贩绝笔信》曾提及)。老人说,这些家书是他的命根子。

  艾远兴家住大渡口,是重庆有机化工厂退休干部,也是本报忠实读者。1979年,16岁大儿子艾菁考上中国人民大学,喜欢集邮的老人要求儿子常写信回家。时间一长,老人对渗透着浓浓亲情的家书着了迷。儿子每一封家书,他都一一妥善保存,现已有200余封。

  儿子从大学写回的第一封家书,描述当时的人大:“房子相当紧,一间大屋住22人。校长办公室设在原来的澡堂里。因住房紧张,计划招收2000学生,最后只招了600个。老师在床上备课,新生在露天食堂吃饭。”

  大二时,儿子写到:“带来的布鞋快磨破了,麻烦到九宫庙买双寄来,游子在外,总说家乡好。”“学校食堂也有回锅肉,三角钱一份,分量很足。”儿子还在信中提到北京的发展变化。“参加人民代表选举的同学很多,我不满18岁,暂不能和同学们一起参选,很遗憾。”

  老人说,他先后搬过7次家,但这些家书他从来舍不得丢,用柜子锁放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它维系着人际亲情,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是留给后人的珍贵遗产。”

  随着电话、网络的普及,儿子10年前开始,已几乎不写信。每次逢年过节打电话问好,老人总觉得不如书信交流过瘾。为弥补缺憾,今年暑假,老人要求14岁的孙子定期给自己写信汇报学习成绩。孙子写信远不如儿子认真,短时一二十字,最长才270字。老人表示,不管怎样,他会尽力让家人保持写信习惯,毕竟这是亲情的纽带,其他方式无法替代。

  记者 许泉/文 姚波/图

  网络编辑:李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