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北市 庭院里的平民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2日08:25 华商网-华商晨报

  气势壮观的四合院,80年历史的二层小楼,整齐划一的三趟红砖瓦房,终日不见阳光的违建偏厦……居住的是不同的房子,讲述的是相同的故事———平凡人的生活。

  这是涉足北市场棚户区老房子的采访,又是对老房子主人们平凡生活的记录。结婚时的聘礼也不敲门,也不吆喝一声,掀开门帘就往屋里走。“老太太,这化妆台卖不?”一个中年男人的声音。

  “不卖!”老太太回答。

  “为啥不卖?你这家伙什儿都破得掉渣儿了!”中年男人问。“就是不卖!”老太太说。中年男子嘀嘀咕咕走了。83岁的靳素珍老太太上世纪50年代初嫁到了北市场,然后一直在三趟红砖房的第一趟中间的一间里居住,50年时间过去,她已经成为北市场的老户。现在即将搬离北市场,靳素珍却要把旧梳妆台一起带走。“您这梳妆台为什么不卖给他?”记者问。“因为这是我的嫁妆,你说能卖吗?”靳素珍回答。“嫁妆不能卖!那当初大伯是怎么迎娶您的呢?”记者问。“啥迎娶?又不像现在摆几桌,还有那么多车队。结婚当天他就用个‘倒骑驴’到火车站把我给接回来了,还是求亲戚蹬去的,回来也没摆喜酒。那,这个梳妆台就是一车捎回来的。”靳素珍回答。

  记者欣赏了一下这个被老太太当作非卖品的梳妆台:红色的漆已经脱落一些、两个小抽屉、两根小棍支起一面小镜子……这时,记者无意中发现老太太家的角落里放着一个一模一样的梳妆台,便问:“这是怎么回事?”“那是我结婚时的聘礼!”靳素珍回答。仅用两个一样的梳妆台完成一次婚礼,在那个时候大概没有比这更简单的仪式了,记者猜想。从上下铺到三层格娶妻生子,家中添丁。北市场即将拆除的棚户区有1000多户居民,他们至今大多生活在上了年龄的老房子里,很多人的居住面积大都在十几平方米左右。完成结婚大事,家庭又有新成员加入,住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上下铺!”当记者问起这个问题时,76岁的秦秀兰说。上世纪70年代开始,秦秀兰家过起七八口人的生活,于是在一间20平方米左右的屋子内摆了两张上下铺的床,很像现在的大学宿舍。“这样两个最小的小女儿还要挤在我和老伴中间才能睡下。”秦秀兰补充说。一个屋子两张上下铺在北市场还不算最新鲜的事,更绝的是张老师家。住在华丰路6号的张老师有相继出生的三个女儿,于是,在2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子内,她和丈夫有一张小床,而三个女儿有另一张床,这张床确切地说更像一个柜子,分成三个格,三个姑娘分别睡在一个格内。如果您觉得这还不算新鲜,可以再到附近的郭恒超家走走。老郭家只有一个大火炕,人口达到六七口时,老郭家就采取了一个最简单而又有效节约空间的方法:一个人头朝南、一个人头朝北颠倒着睡。不过,即使这样,家里除了火炕以外也只有放下一个立柜和一些小零碎的空间了。有人为了住的地方发愁,有人却给了楼房不要。“1978年就给了楼房去住,我没要!”同样住在华丰路6号的史文学说。“那您怎么不要楼房呢?”记者问。“当时这个大院子太好了,大四合院、绿树成荫、满池鲜花,被评为‘五好大院’,屋内还有地板、有暖气。和楼房比较以后,我立刻决定搬到这里住。现在是不行了,没有自来水快5年了,连屋里的墙皮都开始脱落了……”史文学说。鸡也有了户口“当年的时候苦啊!”秦秀兰说。“怎么个苦法呢?”记者问。“有吃没穿,有穿没吃!”秦秀兰说。“那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记者问。“当然先是解决吃了!不能饿死人啊!60年代初开始,天天到浑河大坝挖野菜,一天挖两个小时。”秦秀兰说。“两个小时时间还不算长!”记者说。“什么啊!只是挖,要两个小时,还有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呢。每天早上6点出门,下午1点回到家。不舍得花5分钱坐车,只能从北市场走到浑河大坝。去的时候还好,回来的时候要背一麻袋20多斤的野菜呢!即使这样,还不够吃呢!”不够吃怎么解决呢?记者见秦秀兰老人说起往事有些伤感,便没有问她这个问题,而是把同样的问题甩给了郭恒超。“不够吃能怎么办,‘剥削’呗!”郭恒超说。他见记者不明白,接着说:“你知道当年鸡也有户口吗?”见引起了记者的好奇,又说:“1960年开始,到相关部门给家里的鸡登记,于是鸡就像人一样有了户口。我家当时养了7只鸡,就有7个鸡户口。没有户口的鸡就买不到饲料。当时饲料是供销社统一供给的,有糠、大麦等,每个月统一时间拿着你家的鸡户口本到供销社买饲料。我家虽然养了7只鸡,但是再饿也不能杀鸡吃,因为下的鸡蛋留着给爷爷奶奶吃,所以就只能‘剥削’鸡了。每天少喂鸡一点儿,省下来的糠就做成了人吃的饭!”经历了如此的困苦生活,还能以一颗乐观的心去看待,记者感到眼前这位大叔越发可爱。后来,记者在北市场停留了几天后发现,那里的人大都有着一颗乐观的心。同样是与吃饭有关,靳素珍一边做饭一边完成了小学的习字课程。“建国前,我一个字不认识。50年代初的时候,公社组织妇女学习文化、教写字。于是,白天就跟着老师学写字,傍晚回到家怕忘了,就一边烧火做饭,一边在灶坑旁用烧黑的小木棍在地上写字。这样头天学的,第二天就不会忘了。30岁的人了,学点儿东西容易吗!”老人说完,把自己都逗乐了。北市人的创造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是一笔财富,即使当作历史讲给晚辈听,也是一种最好的教育。说到教育,记者在北市场采访期间,碰到一个叫夏元烈的大叔,他大概是北市场现在居民中学历最高的一个。夏元烈不仅毕业于医科大学,同时还会两门外语。记者赞叹夏元烈的外语水平时,他说:“这不算啥,北市场人大概都会些外语,尤其老头老太太。外语相当于必修课。‘伪满’的时候,我上小学,在学校必学的是日语。建国后,我上中学,在学校必修的是俄语。两门外语就这么学成了!现在看来,会两门外语相当有用,但在当时却总让人觉得有些抬不起头,尤其学日语时。”夏元烈说完,抬起头望着自家墙壁,“您家墙壁上这是什么?”记者问。“我自己装的喇叭!”“自己装的?”记者看着那个暗黄色外壳、一看便知有年头的喇叭问道。“对啊!其实这个东西装起来再简单不过了。外盒和喇叭是从别家废品中捡回来的,安几根线就有声了,这不算啥。我还自己装过半导体呢。”“你不还装过电视吗?”夏元烈的妻子在一旁插话。“买不起电器就自己装呗。半导体好装,零件少,装电视比较麻烦。1976年的时候,还没几家有电视。我妹夫自己装了一台,能收到两个台。电视机没有盒,只有一个底座加一个架,没有荧光屏,用的是玻璃,晶体管零件全都散在外面,看一会没信号了就拨弄一下零件。我看这玩意新鲜啊,就决定自己也装一台,于是开始攒零件。今天到大西的电子市场买段电线,明天朝军工厂的朋友要一个电阻,这样攒了两三年还是缺点儿件。虽然最终没能装成电视机的结果是痛苦的,过程却是快乐的。那些件留了10多年才丢掉。”记者发现,在北市场生活,很多必需品是这里的人自己创造出来的。比如自来水,夏元烈说:“10多年前,没有自来水管道,直到有一天可以和大管道连接的时候,居民们也没用什么部门出面,就每户派出一个人,挖沟放管子。白天上班晚上回来挖沟,10天时间,照样通水了!”北市人的杰作很多,美化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他们亲手栽种的。靳素珍告诉记者:“我在北市场栽了不下20棵树,你看那里!”记者顺着老人的手望过去,一棵断树静静地躺在那里,这时老人说:“那棵1986年栽的树都已经死了,可是我还没有搬出这里,一辈子还没有住过自己家的楼房!”“潜龙蕴市”的将来北市场二期拆迁改造牵动了很多人的心,那么这里将会有一个怎样的变化呢?记者从拆迁改造规划书上了解到:北市地区54200平方米棚户区将变成由800米长龙形步行街盘绕的商业区。这次拆迁改造南起市府大路,北至皇寺东路,西起北市一街,东至和平北大街。在暂时命名为“潜龙蕴市”的规划中,包括二期在内的整个1.1万平方米的北市地区仍然定位为传统特色的商业区,主打“文化旅游商业”,文化主要指传统文化,包括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戏曲文化、民间文化。新北市将是什么样?从空中俯瞰,这一地区的主体建筑像一条盘旋的巨龙,“龙头”为皇寺旁边的文化广场,皇寺和锡伯族家庙就是“龙角”,一条弯弯曲曲800米长的商业步行街是舞动的“龙身”,“龙尾”就是位于皇寺路与南京街交会处的一栋柱状大厦,取意为“金龙盘柱”。“金龙”伸出4个爪,分别是4个休闲广场。商业街由皇寺路西边的“龙尾”一直盘旋到皇寺路东边的文化广场,横跨皇寺路、和平北大街,由一座过街天桥连接。这条飞舞的“金龙”包含着多个商业特色街:西部是餐饮小吃一条街,计划集合沈阳的老字号和各地的名店名吃;北市一街跳蚤市场及其南部是花鸟鱼一条街;中部是服装商业街;东部是休闲酒吧一条街。“龙身”盘绕的中间部分就是北市的主体建筑———民俗博览中心。这座建筑是一座多功能的场馆,将包括大戏院、杂技馆、茶楼、民俗展示等。此次拆迁涉及到1000多户棚户区居民,在拆迁会上及不同场合,相关部门已经明确表示一定会妥善处理好这次拆迁工作。当老住户恋恋不舍地离开之时,也正是新北市冉冉升起之日。本报记者 马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