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山坳草寮巧妙周旋文化名人脱困白石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4日07:17 深圳新闻网-深圳特区报

  抗战时期,白石龙村有4名中共党员,有革命的村政府及民兵,有运输担架队,是中共领导的宝安抗日根据地的中心。

  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进步文化人士从上海、重庆等地远赴香港,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41年底,日军攻陷香港,文化名人受困。

  1942年1月13日晚上,游击队员兴奋地接到了从香港脱险归来的文化名人。据东江纵队老领导王作尧回忆,营救队伍冲破敌人层层封锁线,经过三天的辗转,第一批文化名人约四五十人汇集到白石龙天主堂,其中有邹韬奋、茅盾、胡绳、胡风、戈宝权、叶以群等。由于当时缺粮,村民一天只能吃两顿稀饭,但大家还是想办法设“宝安香(狗)肉”晚宴,款待饥肠辘辘的嘉宾。村民刘鸣歧将自家的二层小楼让出来,妥善接待了10位文化名人入住。此外,他还是中医医生,负责给文化名人体检治病。

  这些文化名人第二天转移到村旁的深山密林中,住在村民们临时搭建的草寮“招待所”里,他们在那里停留了少则一两天,多则四五十天,等待向大后方转移。邹韬奋、茅盾对游击队的油印《新生活报》很感兴趣,建议将其改名为《东江民报》。邹韬奋亲笔题写报名,还写了一篇社论。茅盾为副刊题写“民声”,丁聪则画了一批漫画。文化名人还利用这一段时间,为游击队员和群众授课,讲文化,讲政治,帮助当地人民提高抗敌斗争的思想水平。

  80多岁的黄忠元老人至今仍生活在白石龙,1941年,她担任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的交通员。黄忠元的娘家在香港元朗,组织上安排她到元朗十八乡,将大批枪支秘密运回白石龙。每支枪重7斤半,她一次可以挑8支步枪,长途跋涉运回游击区。文化名人大营救中,她夜里在家煮饭,早上送到山坳草寮给大家吃。

  白石龙村妇女会会长黄财欢今年79岁。有一次她站岗放哨,发现日寇进村扫荡,就立刻跑进天主堂叫醒熟睡的游击队员,让他们躲避,并将未及带走的枪支收进家中厨房,用柴灰掩藏。

  新闻链接

  曾被称为“小延安”

  当年的白石龙村只有20户人家,群山环抱,虽然靠近日伪据点,但地形复杂,易守难攻。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创立了以白石龙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在这里成立,当时的游击队指挥部、宝安县委均设在白石龙。

  白石龙人民积极投身抗战,男女老少踊跃参加自卫队、农会、妇女会和担架队。在文化名人大营救过程中,数百位文化名人从香港脱险后,隐蔽在山高林密的白石龙村,等待向内地转移。村民们为大家站岗放哨,搭建草寮,救治伤员、洗衣做饭。一些文化名人在此停留数月,以草寮为家,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谈时势、谈政治,过着艰苦却自由的生活,并把白石龙称作“小延安”。

  作者: 编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