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一个月,我与慈善同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07:57 华商网-华商晨报

  沈阳的八月因为慈善而生动起来。与慈善同行的一个月,我们被感动、被感染、被激励……

  首届“感动沈阳”“十大慈善人物”与“十大慈善企业”评选为沈阳慈善史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缘起沈阳第二个慈善日

  从去年开始,每年的9月1日都是沈阳的慈善日,今年为了搞好慈善日系列活动,沈阳市慈善总会打算找媒体联合主办一个慈善评选活动。

  华商晨报社成为最好的选择。从7月份开始,沈阳市慈善总会开始与本报沟通。

  经过近一个月的策划,8月1日,由沈阳市慈善总会与本报联合主办的首届“感动沈阳”“十大慈善人物”和“十大慈善企业”评选活动正式启动。

  谈及这次评选活动,沈阳市慈善总会办公室主任魏广义说,“搞慈善评选,初衷是更广泛、更深入地推动沈阳的慈善事业。同时,活动评选出的‘十大慈善人物’和‘十大慈善企业’能够有很好的带动作用,让社会更多的人把他们的善举当成自己的榜样。”

  启动推荐信纷至沓来

  8月1日,首届“感动沈阳”“十大慈善企业”与“十大慈善人物”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市民纷纷推荐曾经感动自己和身边人的企业和人物,一大批做了好事不留名的企业和人物开始走到台前;同时,一些企业和个人为了推动慈善事业,也来填写自荐表;沈阳市慈善总会、省市希望办、沈阳市总工会、省市残联也纷纷推荐曾经无私捐赠过的企业和个人。

  同时,辽宁电视台新北方栏目、沈阳电台文艺台FM92.1栏目成为此次评选活动的媒介支持。

  具有悠久历史的沈城到处传递着慈善的声音。

  报名

  白血病男孩刘洵,治疗中仍坚持推荐曾帮助自己的人

  8月1日至8月19日是“感动沈阳”报名阶段,先后有上百家企业和上百位人物被推荐或自荐到本报。

  患白血病的6岁沈阳男孩刘洵,虽然还在治疗中,但他仍坚持向我们推荐曾帮助自己的人,虽然他推荐的人未能全部联系到,但我们仍然深深的感动着。

  展示

  下岗工人赵永久每月“挤”出善款,连续10几年坚持行善

  报名阶段结束后,由沈阳市民政局、本报总编辑、辽宁大学原校长冯玉忠、3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组成的评选委员会对这些企业和人物的事迹进行筛选后,一些企业和人物事迹在本报开始展示。

  企业中,有捐赠数千万的,也有几十万的,无论捐赠数额多少,他们都有一个特点:将慈善融进企业的文化中,带动企业员工也都乐善好施。

  人物中,既有像沈阳凤祥集团董事长孙凤祥这样捐赠了数千万的大慈善家,也有像下岗工人赵永久那样从每月30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善款,连续10几年坚持行善的普通人。

  与此同时,感动还在蔓延。

  当赵永久的故事见报后,一家技能培训学校决定为赵永久已经辍学的女儿进行免费培训,并推荐工作……

  当年曾与雷锋同团的雷锋老战友白坦在看过本报对商贸饭店总经理毕安德的报道后,将自己收藏多年的一套“古钱币”送给了毕安德……

  通过评选,我们看到了沈阳慈善事业的不断壮大,我们很荣幸成为沈阳慈善事业的推动者。

  经过了20天的审核、筛选,最终30家企业和30位个人进入初选。

  投票50万人次竞相投票

  8月22日至9月1日12时,是首届“感动沈阳”“十大慈善人物”和“十大慈善企业”评选活动中一个重要的阶段———投票阶段。

  读者在网络、语言信箱、短信三种投票方式上的热情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50万人次的参与程度在沈阳任何一次评选活动中都没有出现过。

  初选

  一位大娘没有手机也不会上网,也不会拨打语音信箱,她干脆让儿子和孙子帮助发短信。

  8月22日,本报投入两个整版对进入初选的30家企业和30位个人集中进行介绍,第一轮投票当天开始。

  网络、语音信箱、短信三种平台当日同时开通接受投票。到27日12时第一轮投票结束时,共收到了选票15万张。

  一位姓陈的大爷一直关注着活动,就等着投票,一位姓王的大娘因为没有手机也不会上网,也不会拨打语音信箱,干脆让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帮助发短信。

  经过5天时间的投票,第一轮初选结束,8月28日,入围决选的15家企业和15位人物产生。

  决选

  第二轮选票总数31万,票数最多者达8万多

  又是一轮投票竞争。9月1日中午投票截止,选票总数35万,有效票数31万,获得票数

  最多的一位慈善候选人物高达8万多。令我们惊喜的是,慈善评选的影响范围已经远及省内各市和江苏、广州等地。

  结果评委“为难”选出“十大”

  进入决选的15家候选企业和15位候选人物,慈善事迹都很卓越,谁将进入最后的“十大”,让评委会为难。

  9月1日下午,在长达3个多小时的评委会上,评委们反复综合各种评选条件,综合投票情况、行业影响力、社会综合评价等“硬件”,最终选出了“十大慈善人物”和“十大慈善企业”。

  鉴于评委们的普遍感受,为激励和表彰曾为沈阳市慈善事业作出贡献的企业和人物,评委会临时决定

  增设“慈善贡献奖”,当场再评出10家企业和10位人物,授予“慈善贡献奖”。

  9月3日晚,慈善颁奖晚会在辽宁大剧院举行,在沈阳首次出现的星光大道将此次颁奖烘托得十分喜庆。

  沈阳籍影星金巧巧、中国足球先生肇俊哲被沈阳市慈善总会授予沈阳市慈善大使称号并表演了节目,香港影星成奎安患癌症后首次登台,为慈善晚会献歌。

  整场晚会沉浸在热闹、喜庆而庄严的气氛中,在两个多小时的颁奖晚会上,有关省市领导为获得“十大慈善人物”、“十大慈善企业”、“慈善贡献奖”称号的企业和个人进行颁奖;获奖的企业代表和获奖的慈善人物发表了感言。

  首届“感动沈阳”“十大慈善企业”和“十大慈善人物”评选圆满结束。

  特别提醒

  首届“感动沈阳”慈善评选活动得到了辽宁电视台新北方栏目以及沈阳电台文艺台FM92.1的支持,对这次活动进行了全程报道,沈阳电视台对慈善晚会进行了录制,在此表示感谢。

  本报提醒读者关注近期FM92.1、沈阳电视台对慈善晚会的录播。

  50万选票感动沈阳

  两轮投票,50万选票!

  令沈阳感动的除了“十大慈善人物”、“十大慈善企业”,还有这50万张实实在在的选票。

  8月22日,慈善评选活动进入第一轮投票。第一天,选票只有3000张,我们的心为之一沉。

  第二天选票过万,第三天选票超两万……市民参与的热情开始迸发出来。

  虽然一个IP地址只能投票一次,但每刷新一次网页,哪怕间隔不到一分钟,票数都在增长。

  与选票同时增长的,其实是沈阳人对慈善的热情。

  8月27日12时,第一轮投票结束,语音、短信、网络三种平台的投票数据综合,有效总票数超过15万。

  第一轮投票,我们收获了惊喜。8月28日,第二轮投票开始,第一轮投票的票数全部清零,投票重新开始!

  决选投票第一天,选票直接飙升至5万,我们期待一个奇迹的发生。

  13万、16万……9月1日中午,决选投票截止,三种平台的投票数据综合,有效票总数31万。

  另有4万张选票因为重复投票等原因无法计入总票数。

  两轮投票下来,总共收到选票50万张,也就是说,在总人口数800万的沈阳市,平均16个人中就有一人为这次评选投票!这在沈阳历年来举办的各种活动中是少有的。

  投票那几天,我们的咨询电话响个不停,各个年龄的人打电话询问投票中的各种事宜,来自他们的热情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的工作人员。

  谢谢,谢谢50万人次的选票,谢谢所有参与投票的沈阳市民,谢谢沈阳这座感恩的城市!

  慈善口号、标识评选揭晓

  本次慈善评选历时一个多月,征集标识和口号也同时进行,并得到广大读者热烈响应。

  本报共收到读者寄来的标识和口号100余件。细心的读者或用手绘图,或用电脑设计,参选的标识个个精美。参选的口号也是朗朗上口,意义深远。

  经过评委会认真评选,本报从众多优秀参选口号和标识中各评出一名获奖者。获得口号奖的是读者黄先生,他是一名在沈发展的四川人,他提供的口号是:慈善之美,感动沈阳。

  获得标识奖的读者是华商晨报的老朋友——程丽华。她曾在本报举办的《黄马甲歌词》征集中获得二等奖。她提供的标识是一双手捧起一颗诚挚的心。

  本报在此真诚感谢各位热心读者的参与,获奖读者请在7日携带有效证件到本报领奖。

  各界评价

  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世伟:

  希望慈善活动再接再厉

  沈阳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王世伟,因公务繁忙未能出席9月3日的慈善颁奖晚会,特发来贺信。

  王世伟部长在贺信中说,欣闻首届“感动沈阳,十大慈善人物、十大慈善企业”评选活动成功举办,向当选的慈善人物、慈善企业和广大慈善家、慈善活动家、慈善工作者及本次活动组委会表示热烈祝贺和诚挚慰问。

  王世伟部长说,在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慈善事业在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王世伟部长希望本报和沈阳市慈善总会再接再厉,一如既往地弘扬慈善文化、彰显慈善精神、讴歌慈善义举,并通过类似的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慈善、关心慈善、服务慈善、宣传慈善,为构建和谐沈阳贡献力量。

  沈阳市政协副主席王声溢:

  “感动沈阳”社会效益巨大

  担任本次晚会颁奖嘉宾的沈阳市政协副主席、沈阳市慈善总会名誉副会长王声溢,对首届“感动沈阳”慈善评选活动给予高度肯定。他表示“‘感动沈阳’的潜在社会效益非常巨大”!

  王声溢副主席表示,此次活动,广大民众的参与面很广,热情度高,这是沈阳慈善史上空前的。

  “更令我关注的是,这次评选结果揭晓时,更多的新面孔出现了,民警、医生、下岗工人等都入选‘十大慈善人物’,首先可以说明本次活动的公正、客观性,而且以媒体的力量告诉民众,慈善不单单是民政部门的事情、不仅仅是企业家的事,它需要全民参与,全民动员起来!”王声溢副主席激动地说,“此次活动的潜在社会效益非常巨大,将为沈阳的慈善事业再塑新貌!”

  活动评委、辽宁大学原校长冯玉忠:

  慈善评选做了一件好事

  “振兴慈善事业、弘扬向上、向善、向爱精神,构建和谐、和睦、和善、和美社会!”

  这是本次慈善评选活动评委、辽宁大学原校长冯玉忠在活动之前对本次活动的寄语。

  冯玉忠认为这次针对慈善的活动主旨非常好,其次是形式很新颖,在沈阳是首创,此外活动体现了广泛的参与性。

  “你们这次活动好,规模大,吸引人,为沈阳做了一件大好事。”冯玉忠说,在构建和谐辽宁、和谐沈阳的路上,慈善将起到重要作用。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

  慈善,全社会义不容辞

  沈阳何氏眼科医院院长何伟认为首届“感动沈阳”慈善评选是一件非常有社会意义的事情。他认为慈善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社会公德。

  何伟还说,慈善不是挂在嘴边的,是切实的爱心行动,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被评选出来的“十大慈善企业”“十大慈善人物”得到公正的评价,会激励大家更积极地做更多有益于社会的慈善事情,也会吸引更多有爱心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到慈善事业中来,“这次的慈善评选活动将对沈阳乃至整个辽宁地区产生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沈阳凤祥集团董事长孙凤祥:

  市民讨论慈善就是影响

  沈阳凤祥集团董事长孙凤祥表示,此次慈善活动规模是空前的,有市民的互动,政府的重视,社团的参与和众多企业的融入,这在沈阳还是第一次。

  “‘十大慈善人物’和‘十大慈善企业’在沈阳都已经家喻户晓,很多市民都动心动情地为自己看重的人物或企业投上了一票,直到活动结束,仍然有市民在讨论这次评选,讨论慈善,这不就是影响吗!”

  记者感言

  评选中

  我们感受到一种力量

  记者王莉:印象最深的是采访沈阳凤祥集团董事长孙凤祥。那时他正坐在凤祥山庄的人工湖边,拿玉米喂一群散养的鸡。他很自然地招呼记者,没有架子,没有做作。对于慈善事业,孙凤祥笑着说:“看见了我能帮上忙的,我就不能视而不见。”

  记者甘晶:为了参加慈善晚会,赵永久翻出了压箱底的西服,却没有皮鞋,于是旅游鞋很不适称地被配在脚上……很难想像,他已经捐款上百次。

  记者刘光琦:接听评选的咨询电话让我深有感触。在第二轮投票中,网站的服务器一度瘫痪。一名大学生四次打来电话询问怎么投票。在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幸福。

  这样的热心市民很多很多,从他们身上,我们懂得了很多道理,也更加清楚地看到了充满这座城市的爱心。感谢此次活动。

  一点遗憾

  任何善举都值得铭记

  完美是一轮映在水中可望而不可及的明月。

  这句话在2005年9月3日的明月夜,让人感触最深。

  在那天,“感动沈阳”“十大慈善人物”和“十大慈善企业”的评选结果隆重揭晓,但当人们把鲜花和掌声送给他们的时候,深深的遗憾也留在了主办方每一个人的心上。

  评委们每一次开会都要根据市民投票的数量、结合行业广泛性、社会影响力,并审核人物和企业善举,60位的候选名单、30位的入围名单,以及最终的“十大慈善人物”及“十大慈善企业”名单的一次次出炉,遗憾也一次次撞击主办方每一个人的心灵。

  慈善的程度不能以捐赠数量等为标准来衡量,人在一生中,哪怕只有这样一次捐赠的举动,都是可敬的。

  参加此次评选的人和企业都非常优秀,虽然很多人物和企业最终没有获得“十大慈善人物”和“十大慈善企业”称号,但是,我们有义务去让他们受到应得的礼遇,这对于他们是一种安慰、一种激励。

  同时,一些候选企业和候选人物“做了好事不留名”使推荐者无从推荐,或者由于很多原因,候选企业和候选人物不能向评委会提供有效的捐赠证明材料,他们很遗憾地与这次评选失之交臂。更有一部分企业和个人错过了推荐时间,也不能进入此次评选。

  但我们深信,他们的善举同样闪着光辉,他们的善行同样会被铭记。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 甘晶 王莉 刘光琦 采写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