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了远山的呼唤 周建宁老师支教扶贫艰辛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9日09:51 大华网-汕头日报

  本报记者陈健陈静莹

  站在记者面前的这位年轻小伙子,几分腼腆却非常实在,整整两个小时,他向我们讲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连续两次到湖南山区和内蒙古边疆地区支教扶贫。虽然刚上而立之年,他比别人却多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他说,从繁华的都市到偏僻的边疆,从明亮宽敞的课室到岌岌可危的土房,那一双双渴望知识的眼睛,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也就在
那个时候,他更加感受到知识力量的巨大,更加体会到为人师表的责任!如今,他回到了熟悉的家乡,但那一声声来自远山的呼唤还不时在耳边响起……

  他叫周建宁,是潮南区峡山街道峡晖中学的一名普通教师。几年来,他北上支教成绩卓著,先后被湖南省委授予“优秀青年志愿者”称号,被团中央授予“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章”,获得广东省陶行知奖二等奖。近日,他的先进事迹传遍了潮南区,他参加的先进性教育事迹报告团巡回演讲感动了许许多多人。峡山街道党委书记吴先宏说:“从周建宁身上,我们看到了高尚的师德,看到了闪光的汕头精神!”

  一个偶然机会,周建宁选择了到穷乡僻壤教书,他决心回报社会奉献爱心

  周建宁出生在峡山桃溪村一个贫苦家庭。周建宁从小就喜欢读书,家里人为了能让儿子完成学业,省吃俭用,东借西凑来供他上学。凭着自己的努力,周建宁考上了汕头教育学院。那时,他就立下誓言,学成之后一定要回报所有帮助过他的人,回报这个充满关爱的社会。

  有一次,周建宁在学校观看德育录像片《远山的呼唤》时,深深地被一位志愿到粤北山区支教的广州大学生张雪峰的高尚行为所感动。贫困山区失学孩子那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不时地在他眼前晃动。周建宁暗暗想着:有机会一定要到山区支教扶贫奉献爱心。1996年毕业时,他把这个志愿郑重地写在了“分配意向”栏上。后来他被分配到峡山桃溪学校任教,那时他刚好20岁。

  机会来了。1998年,团中央、教育部启动了“中国青年志愿扶贫接力计划”,周建宁第一个报名。然而,年迈的父母一想到儿子要去到遥远的地方吃苦受累,怎么也接受不了。一些朋友劝他:峡山是经济重镇,发展形势大好,人家要“下海”挣钱还来不及呢,你何苦“反其道而行之”?但周建宁不为所动,坚定踏上了奔赴湖南浏阳澄潭江中学支教的征途。

  他倾尽所有的热情去温暖山里的孩子,所带的班从最差一跃成为年级第一

  澄潭江中学地处偏僻山区,交通不便,生活条件极为艰苦。初来乍到,还未来得及体味生活的艰苦,一场因水土不服而引起的重感冒便把周建宁打了个措手不及。躺在病床上的他饱受着病痛与思乡之情的折磨。

  这时候,他所教的119班那些可爱的山里娃来了,他们拿着家里仅有的两、三个鸡蛋,真诚地来看望这位远道而来的新老师。望着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睛,周建宁的泪水夺眶而出。为了这些孩子,“再苦也要捱下去!”

  为了早日适应这里的寒冷气候,他学会了吃辣椒热胃、驱寒。贫困山区的孩子比起城市的“小皇帝”,无论是文化基础还是礼貌教养都不可同日而语,对此,周建宁不厌其烦一点一滴地教。每星期六下午,他都给学生补课;到了星期天,他就踩着自行车翻山越岭,一家一户去家访。山里的孩子住的都相隔甚远,远的要走40多里路,翻过一、两座山头,这些周建宁都挺过来了。没过多久,全班50多位学生的家庭情况都给他摸了个八九不离十。经过一年的努力,他带的班从最差一跃成为年级第一,这个成绩一直保持到周建宁离开。

  短短一年支教生活很快过去。离开浏阳时,周建宁本打算悄悄离开,可不知从哪儿得知消息的学生和家长们一早赶到学校,有的送锦旗,有的拿着10来个煮熟的鸡蛋非要他带在路上吃,汽车开出好远好远,他们还在后面追着跑着,直到在他泪水模糊的视线里消失……这一年,周建宁被澄潭江中学评为“优秀教师”,团湖南省委也授予他“优秀青年志愿者”的称号。

  艰苦是磨难,磨难是财富,周建宁再次背起行囊远赴内蒙古开始第二次支教1999年8月,周建宁拖着瘦了10来斤的身子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亲人身边,并被调到当时刚刚创办的峡晖中学任教。

  新学年开学不久,团中央再次发出号召,组织志愿者到更艰苦的内蒙古支教扶贫。已支教过一年的他完全有条件说不去。可周建宁认为,艰苦是一种磨难,而磨难又是一种财富。自己有支教的经历,更有本钱经得起艰苦的考验。在征得校长林勇豪同意后,周建宁再次背起行囊赴内蒙古武川县厂汉木台中学,开始他人生的第二次远征。

  如果说,湖南浏阳的贫困尚在他的意料之中,那么,内蒙古的荒凉、寒冷和闭塞则是难以想象的。冬天的气温最低可达零下39度,而且整年都不下雨,住的是土灰房,睡的是炕头,一冷起来整夜都睡不着。没几天,周建宁的手脚都被冻裂了,极为难受。这时候,千里之外的峡晖中学领导、同事的问候与支援,就像给他打了一支“强心针”。林勇豪在电话里鼓励他一定要撑下去,需要什么尽管开口。几位同事也经常给他寄去那里最缺的药物、紫菜、维生素等,让周建宁心里热乎乎的。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周建宁把同事们的关心化为工作动力。他所教的59班是学校出了名的“乱班”,开始接班时,班上才11个人,一问才知道很多同学因家庭困难或成绩差而中途停学。不能让一个孩子失学。抱着这样的念头,周建宁一边上课,一边开始艰难的家访。内蒙古草原宽阔无边,要找到学生们的家简直比登山还难。加上气候恶劣,路况不熟悉,有时找一户人家要费好大周折。开始,有的学生对这位从南方来的老师不信任,甚至家访时还不开门。但周建宁以情动人,言之切切。对个别特困户生答应先担保交学费,尽量让他们重返课堂。同时,周建宁还从微薄的工资中掏钱给学生们买衣服、文具、书本等,真诚地温暖着孩子们的心。教学中,周建宁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动手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在他的努力下,这个“乱班”一跃成为学校的“文明班”,每个学生的成绩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时候,周建宁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份同时有汉文和蒙文的“特别”志愿书成了他永久的纪念。凭着出色的工作,2001年3月,团中央授予他“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奖章”。

  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周建宁更能体会雪中送炭的珍贵,他说能帮助人是最大的快乐

  对于从贫困家庭走出来的周建宁来说,更能体会雪中送炭的珍贵。他不仅全身心投入到支教工作,还尽心尽力为贫困山区失学的孩子奉献爱心。

  在湖南浏阳支教的时候,一个叫曾忱香的女生其父亲是残疾人,家里最好吃的东西就是一碗番薯和几条萝卜,周建宁二话不说便掏出身上仅有的50多元塞给她。此后,他又从自己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1127元为曾忱香等8名贫困学生缴交学费,帮助他们继续学业。两年支教期间,他共捐出4800元资助当地的特困学生和造林绿化活动。2001年11月,当他获得广东省陶行知奖二等奖时,还在家庭经济较紧的情况下把1000元奖金全部捐献给了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对他来说,能够帮助别人,便是最大的快乐。

  直至今天,周建宁支教过的两所中学学生还不时写信或打电话给他,汇报近况,交流感受。内蒙古武川县厂汉木台中学的学生张瑞霞说:“周老师,我们都很想念您,真希望能再和我们聚一聚!”湖南澄潭江中学的学生陶婷说:“周老师,您好伟大,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的教育和爱护。”

  如今,周建宁继续在教学的园地里默默耕耘。他的事迹,他的精神已成为峡晖中学的一面旗帜,全校师生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创出了今年高考上第三批录取分数线人数达93.71%的好成绩,他本人也成为潮南区峡山街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模范代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