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消除歧视,改变称谓还不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10:05 生活报

  最近一段时间,社会上似乎兴起了一阵造词运动。当我们摒弃了“民工”和“打工仔”的说法,刚刚熟悉了“农民工”的称谓不久,有人呼吁,还应该用一个更无差别的称谓:城镇流动职工。

  短短几年间,进城工作的农民已经有了好几个名字,从“打工仔”、“民工”,到“农民工”,再到更加无差别的新称谓,人们力图从称谓上消除歧视。

  称谓的改变意味什么?毫无疑问,是件好事。因为这不仅是称呼的变化,更意味着社会对外来打工人员的认识态度的转变。

  农民工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他们不该受到歧视,相反应该受到尊重。相信这是很多人的愿望。为了这样的愿望,不少城市在地域范围内作了努力。在江苏的一些地方,农民工被称为客工。据说,“客工”一词来源于新加坡、美国等国家。顾名思义,“客”是客人,“工”是打工,意思是打工的客人。这虽然不表明这些国家就没有歧视外来打工者的现象,但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劳动者的尊重。其实,按照我国传统观念,进了一家门,不管穷与富,来的都是客,在古代也就有将外来人员称作“客籍”、“客户”的传统。长春人大约认为,叫客人还有些隔阂,直接把农民工改称为“新市民”。

  不知道农民工对此的体会是什么,也许,他们最关心还不仅仅是称谓,而是自己的生存状态;以及正名之后,自己能否尽快享受到基本医疗、养老、失业保险。

  “民工”这个名称已流行很久了,大家似乎习惯了。每逢春节,交通部门要开“民工专列”;春节后,媒体又会纷纷报道“民工潮”;有些社会学家在关心着“民工生存状况”;一些教育工作者评说“民工子弟学校”;其他如“拖欠民工工资”、“为民工讨薪”,连为“民工维权”的网站都叫做“中国民工网”。其实,这些无一不是“民工”称呼的现实背景。

  消除这些,远不是改个称谓就可以做到的,要纠正现实中的不公,我们要做的还很多。

  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根据劳动者具体干什么工作,来名实相符地称呼他们。干建筑就是建筑工人,在工厂就是职工,在商店就是售货员,不再有农民工这样的说法。(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