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关注刘少奇在哈旧址 旧址现状令文保部门痛心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4日09:04 黑龙江日报

  本报13日讯今日,本报刊发了《刘少奇在哈旧址湮没在棚户区》一文后,很多热心读者打来电话对此事表示强烈关注。今日,记者再次对这处革命活动旧址进行了采访,了解到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刘少奇在哈旧址的目前状况也是哈市文物部门多年来一块难解的心病。

  旧址曾组织四次工人大罢工

  今日上午,记者来到哈市文物管理站,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找到了记录《刘少奇同志革命活动旧址》的档案。从这本厚厚的档案中记者了解到,这处旧址的真正街名原为哈市道里区河广街1号,现在为15号。但这里曾经经历过数次变迁和大规模城市改造,真正的街号只能在档案中找到了。

  解放前,这处砖木结构的平房是中东铁路36棚总工厂机器分厂工人柴好的家,当时也是中共地下党的一个秘密活动地点。在党组织的领导下,1918—1920年期间在这里组织了四次工人大罢工,柴好也是罢工领导人之一。1930年2月13日,当时担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的刘少奇同志在此秘密主持召开了一次全路工人代表会议,会议为中东铁路和哈尔滨工人运动指明了方向。新中国成立后,哈市政府为纪念这处革命活动场所,于1986年4月在此处挂上文物保护单位铜牌,并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现状令文保部门痛心

  说到河广街15号这处当年刘少奇同志领导工人运动的旧址,哈市文物管理站的几位文物保护专家说,1986年将这里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时,环境还算可以。但是后来的数年间这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革命活动旧址保护工作也一直牵动着哈市文物保护专家的心。

  据了解,这里一直是民宅,产权单位是铁路部门,后来在城市改造时这里的住户动迁走了,有关部门也给这些住户分了新楼房。但由于当时这里的房子没有被拆掉,这些居民竟又回来把房子占了,并出租给外来人员。后来,这些人在房子周围依附墙体私建了很多棚子,在棚子上又堆积了大量的木柴,使这里的环境恶化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文物保护部门多次打报告向有关部门呼吁保护这处革命活动旧址,但是由于涉及多家单位和种种复杂原因,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解决。

  哈市有很多革命历史遗迹已经被破坏,曾经拥有的几处刘少奇同志在哈革命旧址就剩下这唯一的一处了。而现在这里的外来租房户在棚子里靠烧柴取暖做饭,几家开设车库昼夜存车,到处都堆积着木柴等易燃物,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我国早就出台了《古建筑消防管理条例》,就是为了保护古建筑,防止发生火灾。而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内不允许私建滥建。但是现在面临的一个难题是,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产权单位不是一家,文物保护单位没有执法权。

  再访刘少奇在哈旧址

  今日下午,记者再次来到河广街这处湮没于棚户区的刘少奇在哈旧址。由于今日很多市民看到了本报的报道,在记者拍摄时很多市民都过来围观。

  一位90多岁的老奶奶告诉记者,她还记得当年曾发生在这里36棚的故事。当时在工厂里干活的工人不但有中国人还有俄国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外国工人也参加了工人大罢工运动。

  在旧址院子当中堆放杂物的住户一直没有露面,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大锁头。记者在好心邻居的指引下,进入了旧址左右两边人家的室内。这里的房子虽然都租了出去,但是房主都明确交代不许乱动室内的建筑结构。几家连在一起的房子内部结构都是一样的,有俄式建筑比较明显的木地板,窗户都安装着特殊的铁把手。室内举架非常高,有近四米左右,家家都搭有吊铺,室内没有下水和热网供暖,都是用火炉和火墙取暖。在左边一家邻居家,一男子将门口桌子下面一块普通的地板掀起来,下面立刻露出了一个洞口。据介绍,这里家家地下都有一个很大的地窖,下面可以容纳很多人,曾经听原房主老人们说,当年这里就是革命者经常开会的地方,有时候为了安全起见就躲到地窖里开会。(生活报)

  作者:时继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