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限还是不限 市民热论电动自行车“前途”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7日06:30 成都日报

  如何制定限制或者支持电动自行车发展的规范性文件,立法者需要考虑哪些因素?这是一项关系市民切身利益以及成都交通发展的问题。

  一项公共政策的出台,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利益取向上,而主要是综合本地多方的要素,比如,人均收入水平、地形地貌、公共交通水平、污染治理成本等等,其中尤其要考虑民意。只有这样,政府部门才有可能制定出切合实际的政策,老百姓也才能信服。昨日,本
报开通热线,开始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及市民意见和建议,通过这一平台尽量收集、综合各种要素,对于市民的两种观点,本报如实选登,为交通白皮书提供一个客观考虑、制定政策前的提示。

  (记者李兴明)昨日,本报登出关于成都交通的大讨论后,市民纷纷来电,主要有两种声音:限制、不限制。

  如何制定小汽车、电动自行车的需求政策?市规划局副局长张憔谈到,这需要我们综合考虑汽车尾气和噪音,给城市带来的空气和噪音污染的治理成本是多少?

机动车的拥挤和违规行驶,给国家带来的管理成本是多少?它们要消费多少不可再生的能源?还要考虑道路的资源如何进行合理分配,他说,面对多元社会群体的出现,面对多元利益群体和多元权利意识的冲突,公共交通政策的制定就是通过公共权力来进行权利调整和利益平衡。

  对于电动自行车,成都必须要控制它的增长,方法很多,但不能简单出一纸“禁令”,在充分考虑这部分群体利益的基础上,应采取多种手段,主要还是大力发展公交,尤其地铁,建立舒适、便捷的公交网络,市民的出行选择就自然向其倾斜。

  观点之不限

  电动自行车很方便快捷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成都拥有电动自行车50多万辆,占市民出行比重的10.2%,而普通自行车占27.7%,两者相加,比例达到了37.9%。

  对此,西南交大张殿业教授分析到,这个比例相当大,尤其电动自行车,这在全国城市中都是十分突出的。“在成都,公交一直停留在15%左右。”他说到,这说明公交增长太慢,没有实现转移。而普通自行车的出行比例尽管下降了,但却不是向公交转移,而是电动自行车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电动自行车实际上是替代了公交。

  家住西门的陶先生这样说:“早晨上班乘坐公共汽车,让我头晕、恶心。有了电动自行车,以前1个小时的上班路程,现在只需要20多分钟。”

  对于电动自行车的

交通事故高发率和处理电动自行车的酸性电池所带来的污染等问题,许多市民在来电中都表示拒绝接受。

  (记者调查:与汽车相比,电动自行车与依靠燃料提供动力的车辆相比,可节约数倍能源,另外,行驶时几乎没有噪音和废气排放,而据交通拥堵的研究显示,每单位路段,电动自行车和普通自行车的人员承载量相当于汽车的4倍。)

  观点之禁

  这是现代化的大都市必然要走的路

  这是力主限制电动自行车的理论。张先生在来电中谈到的观点代表了这一部分市民的声音。他谈到,目前大连和青岛两个城市基本上抛弃了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世界上人口众多的大城市,没有一个允许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大概只有中国例外。大城市的交通应该停止使用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大力限制小汽车,优先发展以地铁及轨道交通为骨干的公共交通。自行车作为交通工具弊端很多:1、骑车人的安全不能保证。每年大城市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中,骑车人的比例最大。2、骑自行车效率低下。浪费了大量的交通资源。3、大量的骑自行车者交通规则意识差,搅乱了公共交通秩序。4、骑自行车并不环保,骑车人尾随汽车,吸入大量的有毒气体。尤其在大城市里骑车对人的健康危害最大。

  (记者调查:据统计,电动自行车的消费阶层中,60%是上班的妇女,她们体力偏弱,收入偏低,要上班,要接送孩子,要到菜市买菜,无论是价格还是服务功能,电动自行车正符合她们的需要。其次是退休男性,约占购买群体的20%。他们一样有体力弱、收入偏低的困难,有些人要帮儿子接送孩子读书。另外,电动自行车还扩大了他们的交际范围。其余的20%,主要是年轻女性,她们对电动自行车的式样、色彩很在意,电动自行车为适应这个市场,日趋走向

摩托车式样。)

  成都市交通政策大讨论·今日话题

  如何通过价格杠杆,解决占道停车问题。市民参与方式:拨打962211党报热线,或发电子邮件至limaiz@sina.com。(来源:成都日报)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