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没想到大家还记着我(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19日09:44 西安新闻网-西安晚报
没想到大家还记着我(图)
  刘佩珍喜悦地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戴在胸前。 文/图记者金石

  昨日,75岁的刘佩珍激动地告诉记者,她没有想到,60年过去了,还有人记着她这位延安时期的劳模,不久前中央电视台的《抗战》节目中提到了她,最近她又领到了一枚迟到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

  小学生“兼职”扫盲老师

  刘佩珍老家在绥德县城,12岁时想提前成为大人,报名加入359旅,在绥德县城附近参加大生产运动,别的干不动,专门纺线。1943年初,因刘佩珍患病,组织上送她到绥德实验小学一边
学习、一边治病。之前,刘佩珍虽然没有上过学,但从小跟着哥哥、姐姐认了不少字,所以直接上4年级。

  尽管成了一名小学生,刘佩珍没有忘记自己还是名革命战士,总想着为革命事业做贡献,积极参加当时边区开展的识字运动。当年5月的一天,二嫂娘家来了封信,刘佩珍念给文盲的嫂子听。二嫂因要求助刘佩珍这么小的孩子读信,感慨地说:“认不得字真是个睁眼瞎。”刘佩珍趁机说:“认得字就是好,我来教你吧。”就这样,刘佩珍找来一本扫盲用书《民众课本》,每天趁二嫂做饭拉火、纺线织布时,就坐在二嫂旁边教。不到5个月时间,二嫂就认识《民众课本》上一半的字。

  邻居家有两个14岁的姑娘,一个叫马子英,一个叫李凤兰,是刘佩珍从小在一起长大的好伙伴,经常到刘佩珍家来玩。看见刘佩珍教嫂子识字,也跟着学。就这样,她们组成了一个家庭识字班,教师就是刘佩珍。

  千方百计招揽学生

  次年5月,刘佩珍的家庭识字班被实验小学领导发现,小学领导号召全体同学向她学习。得到学校肯定,刘佩珍更加积极,和同学张润芝一起扩大学员,她们一是利用熟人关系,相互动员;二是通过玩耍,教唱歌等办法,吸引儿童参加识字班;三是把课调整在家务空余时间,使大家都能来上课。

  有位姑娘想上识字班,但因她是老大,下边弟妹多,家务繁重,母亲不让她去。刘佩珍就上门做她母亲的工作:“大妈,你就让她去吧,不识字,以后咋办;认了字,可以看信、写路条。”大妈是个爽快人,乐呵呵地说:“佩珍,既然你来了,那就让她去吧。我们都没有文化,很受难,念书识字就是好。”

  识字班人数很快增加,有四五十人,一个班不好带,她们将学生分为三个班。

  想方设法调动学员积极性

  刘佩珍带的女娃识字班有17名学生。她一方面上课给大家教,一方面让学员们互帮互学。班内有6名学员因家务忙,经常误课,她就让组长派人上门补课。识字班活动时间放在小学放学后,教室设在街头,不仅教识字,还教算术。天黑了就唱歌、讲故事。

  刘佩珍注意调动学员的学习积极性,搞好识字班的团结,相互按年龄称姐妹。识字班有事,大家共同商量处理。对遵守纪律、学习好的,刘佩珍就鼓励,奖本子、画等,对表现差的就批评、劝说。

  在刘佩珍的激励下,学员们学习积极性非常高,两个月后,就有8个学员能认识500多字,一般的都认识400多字。一次,她带领学员去看街头的大众黑板报,齐声念上面的《郝玉亮拾了手镯交政府》消息,群众围着听了,赞不绝口,既夸消息中的人物觉悟高,又夸识字班学员能行。

  利用学员扩大效果

  为了扩大战果,刘佩珍还让识字班学员回家教亲人。这样既巩固了学员的学习效果,也带动了更多的人识字。

  有名叫张金娃的学员,只有13岁,她回家成了大哥、二哥和嫂子的老师,每天晚上4个人就围拢到一起学习。大哥很认真,制作了一块黑板;二哥学得快,几天就认识60多个字。

  学员王玉兰给母亲当教师,母亲十分勤奋,吃饭用筷子在桌子上写,烧火用木棍在地上画。

  全班有9名学员共教了17个家人。

  在刘佩珍的影响下,绥德县掀起了识字的热潮,院子里,街道上,到处可以看到人们识字、认字的身影。截至1944年7月,全县办起51个妇女、儿童识字组,共有996人参加。

  长途跋涉去见毛主席

  刘佩珍由于成绩突出,被评为边区文教劳模,1944年10月去延安参加边区文教大会。那时交通落后,她们步行去,听说到延安要走200公里路,她感觉十分遥远。头一天走了40公里,腿困脚酸,晚上在一个小店歇下来,刘佩珍问旁边一名教师:“你家在哪里,想妈妈吗?”教师反问她:“你想家了?”刘佩珍的眼泪喷涌而出。那位教师说:“不敢哭,要去见毛主席,多么光荣。”

  刘佩珍立即止住了哭声。

  参加大会的代表多,但那天只选了部分劳模去见毛泽东,地点在边区政府礼堂。里面摆放的是长条桌子、长条板凳,桌子上有糕点和水果。他们等了一会儿,毛泽东就来了,和大家亲切握手,轮到刘佩珍时,有人介绍了刘佩珍的情况,毛泽东夸说:“好学生。”毛泽东讲话后,和大家合影,设宴招待大家,并让工作人员给刘佩珍等人扯了机织布做了身列宁服。

  “历史不会忘记劳模”

  见到毛泽东后,刘佩珍回到绥德就被请去做报告。一个穷人的孩子能见到毛泽东,确实不容易。当时刘佩珍的事迹被画成连环画在延安展出,1944年10月31日的《解放日报》也进行了报道。后来,刘佩珍考进延安中学,不久又回绥德师范上学。1947年毕业后到延安治国中学任教。解放后,在西安待过几个月,后到兰州工作。“文革”期间,“造反派”要整她,但听说她被毛主席接见过,才没敢动她。

  刘佩珍于1980年离休,1987年回到陕西,住在西安一干休所。在来西安之前,曾看到《甘肃日报》登载了一个消息,让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80年代的劳模和报社联系,就是没有提40年代。刘佩珍想,自己是40年代老区的劳模,人们可能早就忘了,就没有和报社联系。

  到西安后,没有人知道刘佩珍的历史,更没有人提及。刘佩珍想那都是过去的事,可能人家都以为自己不在人世了,自己就安静地养老吧,所以也不愿张扬。

  没有想到,历史并没有忘记她刘佩珍。当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周围的人们也问她,是不是中央电视台上提到的“刘佩珍”。由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纪念章”是通过原工作单位发放的,而她的工作单位在兰州,所以比别人晚拿到10多天。那些天,刘佩珍以为西安没有人知道自己的历史,单位又在兰州,两头不沾,可能没有纪念章,没有想到原单位通过人最近给她送到西安。这两件事,使刘佩珍激动得睡不着觉。

  刘佩珍特意找到她看重的《西安晚报》,希望通过《西安晚报》感谢大家,并转告大家,她还健在,生活得很好,请大家放心。希望青年人争当劳模,多给国家做贡献,历史不会忘记劳模。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