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大学生下基层清障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3日16:02 新华网

  近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出现了严重的不平衡现象。一方面,在大中城市就业越来越难、但每年仍有大量的毕业生继续涌入,结果造成一些人“用非所学”,还有些人干脆就“漂”在城市里;另一方面,广大基层尤其是西部基层地区对大学生、对学有专长的人才求贤若渴。出现这种不平衡和落差,原因在哪里?我们该怎样去求解?

  为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的力度
,在户籍管理、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更是出台了《关于引导和鼓励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把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提高到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平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高度,并从考录公务员、考研、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等方面提出了更加到位的优惠措施。这些措施,甫一公布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勇气。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全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使得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道路变得障碍重重。以工资待遇为例。目前一名大学生在大城市就业每月可能会收入几千元钱,而在一些基层单位就业,可能只有几百元钱,而且还不能保证足额、按时发放。在这个现实面前,大学生理想的翅膀变得很沉重。由此可见,要把党和政府引导与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的好政策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还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创新思维和工作方法,推出更为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据了解,目前这项工作在一些地方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总体来看,离形成一套完整的、覆盖面广的政策保障体系还有相当长的距离。

  有了优惠政策,就有了吸引人才的基础。但是,与此同时,基层还必须建设好自己的软环境,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引得来、留得住。而从目前情况看,许多基层单位尚存在着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及时加以解决,以增强基层对大学生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必须改变体制、机制,让大学生能“进来”。当前,一些基层乡镇人满为患。据了解,有的乡镇编制在20人左右,实有人员却超过100人,这直接影响了基层接收大学生的能力。对此,应当加大机构改革和人事改革的力度,通过推行机关事业单位新进人员面向社会公开考录,真正建立起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给大学生以进入这些单位的机会。而对于许多基层单位还沿用分配进人方式,造成“来的不需要”、“需要的来不了”的情况,应决心加以改革,用招聘会等市场化机制代替。

  必须转变观念,让大学生能“留下”。应该说,有志于去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想到基层做一番事业的。但是,有些基层单位由于观念有问题,对大学生重视不够,存在着为他们安排岗位随便、甚至让其为自己“打杂”等问题,极大地挫伤了大学生在基层工作的热情。对此,基层必须转变观念,给予大学生以更多的理解和尊重,在工作中敢于让他们当骨干、挑大梁,为他们早日成才提供平台。

  当然,在各级政府采取措施为大学生去基层扫清障碍的同时,大学生自己也应该改变头脑中存在的“观念误区”。首先,大学生应该树立理性的择业观,将就业的姿态放“低”。教育部的数据表明,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都在以几十万人的速度增加,今后几年这种情况还将延续下去。在城市就业已趋于饱和的情况下,这意味着大学生选择到基层就业是理性的,现实的。其次,大学生要有成大才、做大事的意识,不要将就业仅仅看作找工作,要将人生的目标抬“高”。基层的天地广阔,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大学生完全可以把到基层就业视为创业的起步、成才的开始,通过了解国情民意,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材。

  到基层去,这是有志者理性与理想水乳交融的选择。虽然基层短期内还不可能发展到与大中城市一样的水平,大学生到基层去必然要多吃一些苦,经风雨,受历练,但是作为有志青年,大学生应该勇敢地接受挑战。璞玉需要雕琢,人才需要磨炼。当大批新时代的大学生经过基层的风雨历练脱颖而出之日,必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时!(王秀真)(来源:半月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