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为了帮助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资中79岁老农要捐遗体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6日05:15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李忠福本报记者钟振宇“我要将自己的遗体无偿捐给科研单位进行医学研究,为更多的病人服务。”此话竟出自一位79岁农村老人之口。

  9月14日,资中县明心寺镇茅店村村民王治华老人,在县卫生局写下“自愿申请死后将遗体无偿捐献给内江医科学校作科研解剖用”。

  人为什么总要生病

  9月15日,记者见到了王治华老人。老人一生坎坷,3岁丧父,9岁被卖给染坊老板,没日没夜工作却换来无情打骂,15岁逃出染坊,在酒厂作过杂役,当过兵,作过炊事员和铁路搬运工,1962年回老家务农。

  眼看生活稳定下来,病痛又接踵而至,因疝气他动了4次手术,1996年又被检查出患了白内障,2002年右眼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下降到0.01,加上风湿关节痛,老人不断产生疑问:“为什么人的一生会有如此多的病痛?人类要到什么时候才能摆脱疾病的折磨?”

  两年前,喜欢听收音机的王治华,得知浙江有老人死后将遗体捐供医疗研究,也萌生了捐赠遗体的念头。眼看自己身体越来越差,在没有告知家人的情况下,王治华独自咨询办理遗体捐赠的相关手续,“我希望在自己完全失明之前把事情办妥。”

  希望医学攻克所有病痛

  直到记者走进王治华老人家的那一刻,其家人仍被蒙在鼓里。记者问老人的儿子对父亲捐赠遗体是否同意,他迟疑地说:“这个很难说,害怕邻居骂……”还没等说完,老人接过话:“新事物在实施中总有障碍,要想办法冲破障碍。”

  对自己为什么要捐遗体,老人说:“为了帮助那些被病痛折磨的人。”他想象如果医学能攻克所有的病痛,就不会再有人受他现在的苦。

  对农村传统的婚丧嫁娶铺张浪费的现象,老人非常反感,这也是他坚持捐赠遗体的原因。“农村里死了人往往大操大办,而且一办就是好几天,一些人家相互攀比,造成很大的浪费。六七千元的花销在农村是一家人二三年的收入。”

  老人认为自己的做法,既破除了旧风俗,减轻了子女负担,又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挑战旧风俗值得学习和提倡

  明心寺镇镇长欧明松表示,在农村一些地方,旧的风俗习惯还相当普遍的存在。王老先生的思想境界让人感动,他勇于挑战旧风俗的精神值得学习和提倡。

  “老人写申请时,反复强调是自愿和无偿捐赠。”资中县卫生局副局长刘世明深受感动,这位几十年都没有遇到这类事的老卫生,马上着手联系内江医科学校。

  17日,记者见到内江医科学校校长何谦。他说,办校46年,像王老先生这种自愿捐赠遗体的事情他们还是第一次遇到。王老先生这种相信科学、尊重科学并献身科学,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的精神让人肃然起敬。据悉,这是资中几十年来首位遗体自愿捐赠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