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博士生写公开信申请退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7日01:29 新京报 | |||||||||||||
不满学校培养模式欲出国另寻导师,尚未提交书面申请
王垠个人网站上的相片。其公开信发表在个人网站。
本报讯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位博士生导师证实,该系博士生王垠日前写出一封公开信。在信中,王垠表示对学校博士培养模式不满,要求退学。不过,王垠尚未提交书面申请,学校目前对其进行挽留。 昨晚,在清华大学“水木社区”网站上,这篇日期标明为9月22日的“万言书”仅回帖数量就达520多个。这封书信名为“清华梦的粉碎—写给清华大学的退学申请”,根据王垠在文中所写,他是带着“清华梦”入校开始硕博连读的,研究方向是计算机,还有1年就博士毕业了。在此期间,他因《完全用linux工作》一文和对TeX的推广这些“非研究成果的业余东西”而出名。 这份“万言书”最突出的质疑集中在学校对论文的要求上,王垠说,学校有规定,博士生必须发4篇论文才能毕业。他认为,这些是对文章的篇数作要求,而对质量没有判断。并发问“学校没有能力评价学生的水平,就拿文章数来衡量,这样的毕业标准造就的是怎样的学生,怎样的实验室呢”? “博士第4年了,做出这样的决定真是不容易。”王垠在信中写道,自己经厌烦了国内所谓的“学术”,准备放弃清华的博士学位,出国找个好老师,进行真正的研究。文中说,9月22日下午3点,他与导师和副导师再次重申了退学的想法和准备10月份考托福的打算,导师对此予以劝阻。 清华大学新闻中心周老师说,目前,学校还没有接到王垠的书面申请,当然也谈不上批准了。王垠的导师洪教授也证实,王垠虽然在网上发了“退学申请”,但只是口头要求,而且此前他也提出过退学。昨日下午,系里管学生工作的老师曾找王垠谈话。 相关评论见本报A02版 ■导师说法 王垠已完成两篇论文 其导师认为,要求完成4篇论文并不算多 本报讯 王垠的导师洪教授称,王垠目前已经在老师指导下,完成了两篇论文,质量还不错。 洪教授评价说,王垠的科研能力还是可以的,如果能专心致志做下去,是会有所成就的,只是在考虑问题方面还不是太成熟,有些说法有点偏激。 洪教授认为,学校对博士生的培养,包括对论文数量的要求是应该的。他说,每所大学,包括国外的大学,都会对研究生的论文成果作出要求,衡量研究成果多少,科研水平高低,总有量的体现,只不过多少不同罢了,清华要求博士4篇论文也不算高,据他了解,现在大多数学生能完成的论文量在七八篇左右,4篇并不算多。 “论文的要求不是死的。”洪教授说,要求数量,并不是不要求质量,如果论文的质量非常高,或者科研成果显著,获得大奖,论文数量不足4篇也能毕业。 洪教授说,他目前还不知道王垠执意要退学的根本原因,他个人觉得可能是因为王垠对清华的博士培养环境和模式还不是很适应,希望有自我培养空间、希望出国学习也都可以理解。洪表示,据他的了解,王垠无意把退学的事情闹大,作为老师,他觉得“不管王垠最后做何选择,都希望他能成才,有所成就”。 ■学生看法 “王垠选择退学促使我们思考” 清华有学生赞扬王垠有勇气,有人认为他过于理想化 本报讯 清华大学水木站点上关于王垠申请退学的讨论成了热门话题,有学生表示支持有人反对。有人称“王同学的做法是一种精神上的跳楼”,也有学生建议,王垠应该沉下来做点事,不应该眼高手低。 一名同学对王垠的这种做法表示赞扬,说王垠做了很多清华学生想做而没有勇气做的事情。一名网友说,学校和老师应该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一味追求文章数,急功近利。 有网友说,王垠有些太过于理想化,对供自己上学的父母和培养自己的学校不负责任。有网友建议王垠,不要老想着成大事,要从小事做起。一网友说,王垠退学是他自己的选择,功过是非且不论,但是他的行为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进中国的科研和培养体制。 清华计算机系一名王姓研究生说,在清华读硕士博士,因为实验室和导师的不同会有一些差别,但决不至于让一个学生到了退学的地步。通过阅读王垠发表的退学申请,他感觉王垠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但是有些极端。其一,学术界有一定的规则,搞科研就要遵循这些规则,显然王垠做不到。其二,做科研需要的是潜移默化的积累,想一下子取得巨大的发现是不太可能的,也许有人真的成功了,他也是站在整个领域的研究的基础上的。 ■老师看法 “若单纯强调论文数量有失偏颇” 清华一老师称,王垠抵触论文数量标准不算太偏激 本报讯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一位女老师昨晚告诉记者,她刚出差回来就已听说此事。 这位老师说,王垠的一些说法从某种角度讲,还是可以理解的,把论文数量作为博士毕业的门槛,确实有利有弊,如果单纯强调论文数量标准就有失偏颇了,平时她在周围师生中也听到过类似反映,有些人科研能力很强,但论文写作弱些,这样的学生如果被卡是很可惜的,所以,王垠对论文数量标准有些抵触也说不上太偏激,王垠“自我培养”的要求也没什么错,实际上对博士教育本来就应加强自我培养,不过如果能和导师沟通好,自我培养的空间肯定是有的,一味的抵触和指责有些偏激。 “不管怎样,退学还是有些可惜了。”最后该老师说,不过这还需要看学生个人的决定,即使最终选择出国学习,也不是什么坏事。 本组稿件采写 本报记者 张剑锋 赵琳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