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10人30平米到2人60平米 ——刘国庆四次搬家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8日09:10 无锡日报

  编者按:衣食住行,件件百姓切身事。在共和国诞辰56周年来临之际,本版从今日起陆续推出“国庆”话住、“国庆”话行、“国庆”话衣、“国庆”话食的4篇报道,通过4位在10月1日出生的无锡市民讲述他们自己的生活变化,展现共和国半个多世纪的巨变。

  10月1日是新中国的生日。对于家住棉花巷的市民刘国庆来说,这一天也是他的生日。53年前1952年的10月1日,他出生在一个纺织企业的中层干部家庭里。

  前天晚上,记者叩开老刘家的大门。他家是一个两室一厅60多平方米的套房,客厅桌上放着柿子、桔子等水果,墙上挂着中国地图,还有老刘参加“全国名优产品科技成果交流汇报会”时与中央首长的合影。

  老刘现在一家私企做管理工作,妻子则是一位小学教师。谈起自己一生中四次搬家的经历,老刘颇多感慨地说:

  一次比一次住得宽敞!目前这套房子是他们家回迁的住房。

  老刘说,他父母共生了8个孩子,他排行老六。在他小时候,全家十口人挤在父亲厂里分配的30多平米住房里,人均住房面积也就是3平方米多,紧张程度是可想而知。当时,各家各户住房都是差不多的面积。

  老刘上初一时,全家成员或插队或下放,几乎全到了苏北农场当起农民。

  这是他记忆中第一次搬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返城后,老刘也到了结婚的年龄,但婚房在哪里?老刘与当小学老师的新婚妻子,只能在有限的工资中挤出一部分钱,到南站的铁路旁租了间生产队暂时空置的十多平方米的房屋作婚房。第二次搬家后,火车的隆隆轰鸣声伴随了他们多年。

  1984年,老刘家又租住到棉花巷其妻学校用教室隔打成的房子里,面积比以前大了,居住条件改善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无锡旧城改造日新月异,老刘家的房子也在拆迁之列。1995年春节,老刘终于住进了自己棉花巷的新居。这是他第四次搬家了。他说,现在,孩子大学毕业后在上海工作,自己与妻子两个

  人住在60平米的房子,感觉也还不错。

  老刘说,他家的其他兄弟姐妹,人均住房面积大多比他家大,且越住越宽敞。

  像他家这样的住房情况,在锡城算不上很好,但颇有代表性地反映出普通百姓住房条件的改善。如今经济收入提高了,他还打算购买面积超过100平米的新房子,准备搬第五次家哩。(滠新)

  锡城居民住房廿年变化

  解放以后,无锡市城镇居民家庭居住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近二十年发展态势喜人,据市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

  1986年,150户抽样调查中,人均居住面积8平方米以下的112户,8平方米以上的仅38户;1994年,200户抽样调查中,人均居住面积14平方米以上的有30户,14平方米以下的为170户;2004年,无锡市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25.9平方米;在300户抽样调查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8平方米以上的有125户。2005年上半年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6.4平方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