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社会周刊·百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2日07:16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节日莫“留污”

  郭盛永(河南获嘉)

  节日是常日的轻松驿站,紧张生活里的调节平衡时刻,平素淡妆间的靓丽倩影。节日里,工人们可享受到平日没有的欢乐和团聚。国人历来注重过节。文人墨客对节日喜欢倾
心于描绘、评说、庆祝,平民百姓从来把节日当做情谊交流日、化怨消忿日和团结祥和日。同时,也是一个突击耗财日。于是,人们往往平时准备,节日消费。这不,广州市有11万人在白云山欢度中秋夜。

  但是,凡事都有度。欢乐之中,就有不少出格的“黑镜头”———有人在珠江边啃烤鸡将骨头抛入江中,有人为了“看月亮更清楚”爬树,有人光膀子大摇大摆上白云山;彩色发光管变成垃圾桶,万人践踏“非公共绿地”,宠物猫狗吓扰过往游客等……“一夜狂欢”后,仅白云山就遗留下20余吨垃圾,是平时的20倍。还有不少市民将果皮、烟头、烟盒、饮料空瓶、月饼盒顺手丢进珠江里,从江边护栏往下看,可以看到靠岸部分的江面上漂浮着3米多宽的垃圾。

  中秋节恰逢我国第三个“公民道德宣传日”,如此不雅“风景”玷污了美丽的珠江、白云,影响了礼仪之帮的民族形象,让人看后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

  此境凸现了一些人的公共意识、环保意识和节约意识的匮乏,不能正确处理人与天、人与“群”的关系,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不和谐”现象。究其原因,我认为是这些人过度追求个性自由之缘故。在有的人眼里,顾自己不顾大家,重小我忽略大我,张扬自我无视文明的表现不算不好。再说,思想道德建设不注重抓所谓的“小事”,终于酿成了“是平时的20倍”的污染。可“20倍”仅是有形的,而精神上、道德上、习惯上的不文明“污染”就无法计算了。

  节日“留污”,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三大支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无论那个文明都是有“硬伤”,确实应该立即打祝可这需要政府和个人的共同努力,方能使节日成“洁日”。每个人都要明白,“污染”自然、“污染”社会、“污染”他人,同时也在“污染”自己;个人行为一定要有益于群体,有益于环境,才能实现天人和谐,社会和谐。

  渡人者

  姚剑(广西容县)

  他是认得故乡渡口的老艄公的,破旧的渡船就拴在河岸那棵歪脖子桃树上。许多年过去了,老艄公送了一拨拨的山里人去到山外繁华的世界,让他们去领略城市的富裕和观赏美丽的风景,他们中许多人都成了有出息的人,再也没有回到贫瘠的大山。他第一次离开大山是去乡初中上学的那一天,许多年以后,他还记得,老艄公撑着一根长长的竹篙,船顺流而下,他在船尾挥着手,前来送他的白发老师站在秋天的桃树下,衰老的身影在雾色中一点点地模糊淡去……

  后来他上了大学,再后来他就成了城里人,但他最近还是回了一趟大山。

  大山还是那座大山,仍然保持着自己的清贫和冷寂。渡船还在,那棵歪脖子桃树好像还没有变,艄公却变年轻了———从交谈中得知,他果然是老艄公的儿子,老艄公死了,于是他顺理成章地子承父业。他的老师也去世了,他到当年的小学校转了一圈,秋天的阳光斜斜地照进破旧的教室,一位中年教师正在教一群孩子唱着一首很感人的歌《长大后我就成了你》,他认得那个中年教师就是自己老师的小儿子……

  下课后,他找到了唱得声音沙哑的他。

  “你知道吗?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你在大山里当代课教师是不会有很大出息的。”

  “大山太穷了,谁也不愿到这里教书,但总得有个人来教教自己的孩子吧?”他沙哑的声音透着平静,一如他的老父亲。

  他踏上了回城的归途。他坐上了渡船,看身旁的流水如时间般缓缓地流淌着。他问艄公,不想到外面的世界去走走吗?艄公说,总得有个人撑船送山里人到外面去吧?

  仍然是如水般平静的话语,却让他蓦然间有了一种感动在心底油然而生。当年,他不是从这里的渡口出发,终于从一个山娃子变成了繁华城市的知识分子吗?从此岸到彼岸,有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幸福的风景,而有的人却永远甘愿做一艘渡船,在平淡的岁月里,守着自己的那份真诚和执著。

  这些年里,那么多的人都乘着渡船走到繁华的地方去了,艄公却仍撑着一叶渡船守着渡口和辛劳。那么多的人都通过读书在城市里有了一席之地,而那位大山里唯一的老师仍然站在山沟沟的三尺讲台上奉献完了自己,再奉献子孙。

  是的,他们都是渡人者。而“渡”的过程,不正是一个让人敬佩的、奉献的过程吗?透过几十年的岁月,他的泪水终于一滴滴地流了下来……

  桂湖赏桂

  忠惠(广东珠海)

  又到秋风送爽之时,成都的朋友来电说,桂湖的桂花开了,特地邀我到成都赏桂。

  朋友住在成都的香城桂湖旁。香城的名称来自成都桂湖的桂花。桂湖的桂花,扬名中外,被中国桂花协会称为全国五大桂花观赏地之一。

  在桂湖门前,我看见一副对联:“桂蕊飘香美哉乐土;湖光增色换了人间。”朋友说,这是郭沫若先生特地为桂湖写的对联。走进桂湖,“桂蕊飘香”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实实在在的飘香。仿佛进入一个植物芬芳的世界。清清的桂花香味,随风荡漾,沁人肺腑。行走在桂湖岸堤,只见一株株桂花婀娜多姿地站立在湖边,朋友指着一些古老的桂花告诉我,传说,这些古老的桂花,是明代状元、著名文学家杨慎当年种的。杨慎很爱桂花,他不但种桂花,还咏桂花。说着,朋友便吟起诗来:“宝树林中碧玉凉,秋风又送木樨黄;摘来金粟枝枝艳,插上乌云朵朵香。”朋友说,这就是杨慎咏桂写的《桂林一枝》。

  此时,我想起了李白《咏桂》中的诗句:“安知南山桂,绿叶垂芳根”。杨万里的“不是人间种,移是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桂花以它朴素无艳,香而不美和平易近人的性格,将它的淡淡芳香洒向人间。

  我们坐在桂湖的楼台上,尽情地观赏着品味着桂花。它枝条细细,没有松柏挺拔,它绿叶幽幽,不及蓬莲宽大,它花朵斑斑,馥郁藏于叶下,它含情脉脉,清风陪衬高雅。它把春光留给桃李,让芙蓉争艳盛夏,将赞美献给冬梅,只在秋日独吞寒霜。这,就是受人爱戴的桂花。民间还有这样的传说,百花定性之前,花神召集百花开会,要百花在美与香之间,自选一种。牡丹选择了美,而桂花却放弃了外表美。桂花的品德,是多么的高尚埃难怪古人称它为“重其德”,将它植于庭前。它成了美好洁白吉祥的象征。

  桂湖赏桂,我感到,桂花“重其德”的内在美。

  写信的感觉

  龙荣慧(江西)

  当朋友一次次地问起我写信的感觉时,我便会坦率地告诉他,写信的感觉真好。心中诚挚的问候,随着笔尖缓缓地流淌,汇成优美而又质朴的词句,挥洒在浅蓝色的信笺上。此时此刻,我的心也跟随着字里行间的律动在跳动,在奔腾。我想像着远方的朋友打开信箱时的欣喜,阅读我的信件时的温馨和快乐。

  当然,我同时又承认,随着网络通讯时代的到来,我这种一笔一画的古老交流方式变得越来越“落伍”了。电话、E-mail、QQ等通讯手段,已经成为人们互相之间交流的主要方式。今年初,出于种种原因,我也购回了一台电脑。当看见敲击键盘后出现的一行行排列整整齐齐,方方正正的字体时,我的心里却涌现出一种酸酸的感觉。我知道,这感觉中有些失落,有些无奈。这毫无感情的机器虽然能敲出华美的篇章,但那呆板的字体,却无法让朋友品味出一笔一画所透出的特有韵味与魅力。我常常感叹,科技的发达使人们的情感变淡了。

  不过,我不是个顽固派,我非常不排斥绚丽多姿的现代生活,但每次与朋友联系,均保持自己的古董风格———写亲笔信。

  我喜欢写信,喜欢那种鸿雁传书的感觉。我多想在喧嚣的闹市里,多结识几个志同道合的信友,倾诉人生的酸甜苦辣,叙说一个又一个动人而又真诚的故事。在此,我由衷地说一声:写信、读信的感觉真好!

  感恩需要学习

  董少广(安徽淮北)

  “从繁华的城市,他走进大山深处,用一个刚刚毕业大学生稚嫩的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也许一个人的力量还不能让孩子眼睛铺满阳光,爱,被期待着。徐本禹点亮了火把,刺痛了我们的眼睛。”这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词。然而,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徐本禹总是说社会给予我的太多,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源于“朴素的报恩心理”。

  深圳普通文艺工作者、义工丛飞多年来几乎倾其所有,供养170多个贫困孩子读书,捐资达300多万元,自己却没钱还银行的购房贷款,交不起女儿的托儿费,甚至病重时支付不起医疗费。被丛飞事迹感动而辞职照看丛飞的林燕告诉记者,丛飞患病住院后,他资助过的个别大学生就在深圳工作,但都没有来看他。在一所大学教书的受助者竟然十分反感媒体在报道中提到他的名字,认为这让自己很没面子。丛飞曾多次资助一位学音乐的女子,并帮她在深圳找工作。林燕打电话给她,希望她来看看丛飞。但几个月过去了,却没看到她的影子。这位女子甚至告诉记者丛飞“另有所图”!

  一边是捐资人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一边是受助人不知感恩,冷酷无情;类似的新闻事件,我们已经读到的太多了。我想,人之所以优于一般动物,就在于人有感情,有道德,有伦理,有同情之心,有感恩之情,有正义之感。———即便是动物,还有一些反哺本能。西方有一个“感恩节”,在这一天,很多人家相聚感谢上苍的仁慈和恩惠。中华民族更具有优良的“感恩”传统,“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集中反映了古人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我想,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的境界和品格。

  感恩是需要学习的,感恩教育应当成为每个公民重要的必修课。学会感恩,就是让人意识到别人为你所有的付出,包括父母无私的奉献,都是需要心灵感应,需要情感回报的。巴金先生说:“良心的责备比什么都痛苦。”爱心相向,人道相惜,我们期待更多的爱被“感动”。一个不会感恩的“实用主义”社会,是无法提供持续性善良的。当精神和心境的麻木逼近我们,而我们还浑然不觉的时候,又当是怎样的一种悲哀。

  找不回的信任

  安祖(河北内丘)

  几年前,我在深圳一所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外资企业就职。公司的工资待遇不错,而且同事对我一个外地的大学生也特别关心照顾,所以我决定在这家公司好好大干一番。

  节日后的一天,主任把我叫到他的办公室,对我说,下午你去采购办公用品,开发票的时候多加460元,因为有一顿饭费没地方出。对于主任的吩咐,我不敢违命,开发票的时候多开了460元。

  一段时间后,我感觉同事们对我没有了以往的热情,甚至有一种说不出的冷淡。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也不知道同事们为什么都对我怪怪的!

  一次我听到隔壁的李姐和刘姐聊天,我才恍然大悟。原来问题出在那张多开的发票上,他们都误认为我多开发票,骗取公司钱财。

  当时,我就想向同事们解释清楚。但这样一来,不是明摆着得罪了主任吗?况且主任对我一直都不错。思前想后,我还是没有讲出事实的真相。我想,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慢慢地同事们会明白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更加卖力了。苦差事、别人不愿意干的事儿,我争着抢着去做;公司要求当天完成的任务,我熬个通宵也要把它完成;单位电脑键盘坏了,我把自己的键盘拆下来拿到单位用……我的所作所为得到了公司领导的赞赏。在几次公司大会上,主任、部门经理都对我进行了通报表扬。但这一切,并没有赢来同事对我思想上的转变。相反,我成了模范、成了典型,从而变得更加孤立,同事们对我更加冷淡了。

  不久,主任升为了公司副经理。公司领导找我谈话,说准备让我来接管主任的工作。听了领导的话,我婉言谢绝了。我告诉公司领导,因乡下父母年迈多病,我不能再为公司效力了。说这话时,我眼睛里含满了泪水……

  第二天,我背起行囊,离开了那家缺少信任的公司,离开了那个让我伤透了心的地方。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