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浅谈“玉商文化”的特色和借鉴意义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7日19:37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因素。产业层次越高,文化因素就越浓,文化对产业发展的作用就更大。在文化更为繁荣的今天,从文化层面来传承“玉商文化”的精华,探索和弘扬玉商精神,对加快我市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发展经济,会有积极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一、“玉商文化”溯源

  作为玉林文化整体组成部分的玉商文化,源远流长。玉林有“千年古州”之称,到南宋时就有了“岭南都会”的美誉。玉林历史上活跃的商业活动,造就了一大批成功的玉商,也为“玉商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笔者认为,历来在玉林经商或玉林籍外出经商的人都应为玉商的范畴。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讲,“玉商文化”即是玉林商人在商业活动历史中,所创造的商品财富和经营经验,包括精神财富以及由此衍生、发展而来的商行制度、商业道德、商会组织等商业文明。

  二、“玉商文化”特色和经营理念

  “玉商文化”作为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一种商业文化,它继承、融会了丰富的商业经营经验和自强创业精神,使得玉商这一群体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吸取先辈的优秀经商思想,在经商实践中学习掌握了更多更新的知识才干,优化了为人处世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笔者现以玉林纺织业的发展轨迹,来探讨“玉商文化”的生命力和玉商的经营理念。

  (一)扬己之长,注重特色。玉林手工业的历史悠久,其中棉纺织是手工业中最大的行业,包括纺纱、织布、织带、毛巾、手帕、袜子、综线等。唐代,玉林手工艺生产的“葛布”质优、色美,颇有特色,曾列为贡品,称为贡布。宋代,棉花传入本地始用棉纺纱织布叫吉贝,清朝葛布又称龙凤布,玉林人纺织花纹上贡朝廷。这样,纺织业成为当时玉林商业的一大特色产业,土布纺织成为农村家庭主要的副业生产。精明的玉商充分利用这优势,自设布庄经营土布收购和销售,使玉林土布远销外地,成为广西和中原地区进行商品交易的重要品种之一。

  (二)自强不息,务实兴业。民国年间,面对外国的经济入侵,油、布等外货的大量涌入,玉商的土布生意受到了很大的生存危机。为了保存和发展民族工业,颇具眼光的玉商积极寻找生存之道,着手在打造品牌,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注重对产业工人的技能培训,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技能,开办了艺徒学校、东厢职业学校等。纺织成为一项技术性职业,拥有专门的培训学校训练织染技术。同时,玉商开设了织布工尝织布厂,从外地引进织布高机,改手纺纱车为脚踏纺纱机,使生产效率提高了近10倍,极大地促进了纺织业蓬勃发展,织布工场达到1000多家,拥有织布高机2000多架,年产土布20万匹,品种有夏季的麻帆布、白士林布、白柳布,秋冬的有爽纱柳、大明呢、染色平纹布及各种花布,畅销南宁、龙州、百色和贵州等地,玉林成为广西南部土布生产基地。

  (三)善捕商机,适时而上。抗战时期,沿海被日军封锁,外货输入锐减,玉商抓住商机,纷纷加大投入,期间纺纱机达1.56万台,有4000多家纺织厂,1.46万人从事纺纱,当时涌现出一批资本雄厚又善于经营的商家,如李东昌、巨盛栈、永丰、恒昌垄陈道兴、李大成、元记栈、祥发、赞昌、辉庐、荣昌、广利等,共有几十家,北街成了布行,土布远销贵州、云南、四川、湖南、广东、海南等省以至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纺织业兴盛达到顶峰。

  三、“玉商文化”的借鉴意义

  玉商在十分困难的境况下,敢于闯天下,自强不息把生意做到大半个中国乃至东南亚地区,关键在于他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耐磨,他们在竞争中将事业由小做大、由弱做强。凭着艰苦拼搏、勤俭守信、吃苦耐劳、务实兴业的这种精神发展起来的,这是“玉商文化”的精华所在,在今天仍有启迪和借鉴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和竞争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现代贸易流通领域的经营内容和经营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商品、服务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人们不仅追求物质的享受,而且追求精神的满足、心理的愉悦和审美的体验,消费者行为除受经济因素影响以外,其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风尚、审美情趣等文化因素的作用日趋显著。因此,挖掘、继承和发扬“玉商文化”精华,着力塑造富有时代特色的新玉商文化,成为振兴玉林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谢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