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英雄的弟弟吕曦照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12:56 法制周报 | |||||||||
我也会去救人 本报独家专访英雄的弟弟吕曦照 10月6日,记者穿过一片片金黄的试验稻田,来到长沙东郊的湖南农业大学,见到了刚从贵州遵义赶回学校的吕曦东弟弟吕曦照。已上大二的他,向记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英雄—
记者:小时候,你感觉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是哪个阶段,家里又是怎样度过的? 吕曦照:我比我哥哥低一届,读初中的时候,我父亲在乡草席厂做会计,可就在那个时候他下岗了,这让全家感到很悲观。在乡企业做了10年工的父亲回到家中做起了农务,每年所领的下岗费是80元。记得有一次父亲半开玩笑地说,家中已经3个月没有尝到肉味了。 那正是我们都上初中的时候,从那以后,父亲开始在家养猪。哥哥就在那个时候没有再读书的,当年冬天就外出打工赚钱了。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每次跟我打电话的时候,总是鼓励我发愤读书。直到6日晚上,他躺在床上和我通电话时还在重复这句话,好好读书。 记者:据说你上大学和高中的学费,大多是哥哥在外赚来的。这期间生活上遇到麻烦的时候,哥哥是怎么帮助你的? 吕曦照:记得我在邵阳景文中学读高一的时候,哥哥正在邵阳一家照相馆学洗相。有一次,我在进学校的一条小巷子里被两个小混混拦住,把我身上仅有的30多元钱的生活费抢去了,这可是我两星期的伙食费。小小的30多元钱,本来不值一提,但对于我来说,没有这些钱我就得饿肚子。 当时哥哥在照相馆还是做学徒,每个月老板才给他400元钱,他听说了这件事,立刻把他好不容易省下的十几元钱给了我,那个星期我才没有挨饿。这件事一直保留在我和哥哥心里,没有对爸妈说,也没有对任何人说。我永远记得哥哥对我的好。 记者:你怎么看待哥哥的救人行动,假如你当时在场的话,会不会也去救人? 吕曦照:如果事情发生了,我可能也会去救的。在我周围,与哥哥经历相似的青年中,他是最棒的。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穷孩子,通过自己长期在外的打拼,成为一个出色的摄影师,一个月能赚到2000~3000元的工资,终于出人头地,这在农村是非常不错的了。特别是这次的举动,更是他优秀品质的最好体现。 一个“80后英雄”的成长历程 吕曦东太普通了,站在人群中,他与其他农家孩子没有区别。跟很多农家子弟一样,他一直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跳到外面去过幸福生活;跟其他同龄青年一样,他也很爱打扮,从事摄影艺术的他,让人感觉不出他与城里小伙有什么区别。惟一与其他人不一样的是,飞驰的列车冲过来的时候,他伸出了救援之手,人救下来了,他自己却差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想成为最好的摄影师 “咚咚咚……”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吕曦东拉开了自家大门。这是1999年冬天,清晨6时,同村60岁的邻居罗国求上门告诉吕曦东的父母,他儿子在邵阳办的照相馆正需要一个洗相的短工。他觉得吕曦东是个忠厚老实的小伙子,初中毕业在家闲着,所以大清早跑来提这事。 15岁的吕曦东就这样在毫无准备之下,匆匆拿起一些冬天的衣服,便开始自己闯荡社会的历程,一晃已是6个年头了。 从那以后,吕曦东从学洗相片到做设计,再开始学摄像,每换一个工种,他都在向自我挑战。 吕妈妈说,后来曦东在湘潭做摄影师,成为摄影楼的主拍,每天所拍的婚纱照有二三十组,在顾客中享有很好的声誉。 “在他心中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一个最好的摄影师,拥有自己的婚纱影楼。”堂哥吕苗苗微笑着说。 看爷爷的励志小说长大 10月6日,吕曦东的爷爷吕卫城老人拿出他保存的各种小说,足足摆满了两条板凳。 “这就是曦东、曦照小时候最喜欢看的小说。”令记者吃惊的是,这些小说中,不仅包括明清以后的白话小说《三国演义》、《薛仁贵征东》等,还有茅盾的三步曲之一《蚀》,苏联小说《战争年代》,以及改革开放初期出版的《将军恋》、《抗美援朝》等。 吕卫城老人保留了一个老革命的优秀传统。生长在这个革命之家的吕曦东,同样耳濡目染地继承了这一切。 吕老说:“我们这个家庭,祖祖辈辈都心地善良,在曦东救人的紧急关头,他没有想到自己。传统美德在他的脑海里扎下了根。” 吕曦东事迹成为道德教材 在板桥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提到吕曦东,都知道他是舍己救人的英雄。吕曦东是在板桥学校读的小学,在渡头桥中学读的初中。 10月5日,记者在板桥乡政府干部杨旺盛的引导下来到了渡头桥中学。一名熟悉学校情况的曾奶奶绘声绘色地讲述了吕曦东的英雄事迹。记者能感受到,对英雄的敬仰是当地老百姓的共同心声,大家都愿意传颂这样的美名。 吕曦东上小学时的数学老师罗良明说,吕曦东从小就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有一股正气。以后他在给孩子们上课的时候,会把吕曦东作为教材来讲述,教育下一代孩子。 板桥学校校长朱用明说,学校即将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学习吕曦东英雄事迹”宣讲活动,并组织一场题为“我眼中的吕曦东”的作文比赛,把吕曦东的英勇事迹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教材。本报记者 刘俊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