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性骚扰”零诉讼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07:33 黑龙江日报

  8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明确规定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害妇女有权向单位和有关机关投诉;违反本法规定,对妇女实施性骚扰,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受害人可以提请公安机关对违法行为人依法给予行政处罚,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这是性骚扰在我国首次进入立法程序,然而受到性骚扰的女性依然维权艰难。

  维权现状

  记者近日在省内各级法院、妇联等可能反映性骚扰情况的部门采访,得到的答案是:几年来我省的性骚扰案例为零。

  记者又走访了一些哈市公安派出所,得到的答复是这几年来没有接到一例有关性骚扰的报警。

  但这些部门都很肯定地说,没有性骚扰案例,不等于没有性骚扰。而且,现实生活中的性骚扰还很多。

  记者在哈尔滨市街头随机采访了几位女性,得知被实施性骚扰者并不少见。谷芮是哈市在读的一名初中女生,一天放学与几位女同学同行的她突然看到,迎面走来的一名男子竟然当街脱下裤子,谷芮吓得大叫起来,脸涨得通红。回到家,因羞于启齿,谷芮没敢把这件事告诉家人。

  兰女士在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带着4岁的儿子在小区的凉亭中玩,猛然间发现,坐在一边的一个老年男子竟是一个暴露癖,气得兰女士大骂:“一把年纪,还不如一个小孩子知道羞耻。再不滚,我现在就拨‘110’。”男子仓皇逃走。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大多数受到性骚扰者考虑到自身没有受到实质性的伤害,又很难拿出真凭实据,对实施者起不到惩处的作用,往往觉得难以启齿,便自认倒霉,不了了之了。省妇联权益部部长吴华说,很多性骚扰发生在职场,实施者往往是同事、上级,多发生在隐秘场所,受害者碍于面子,或怕影响职位,羞于举报,或不敢举报。另外,性骚扰带来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伤害,由于法律诉讼的复杂,实施者往往不能构成违法犯罪,致使被害人丧失举报惩处骚扰者的信心。吴华说,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经立法,明确性骚扰是一种违法犯罪行为。我国开始在法律层面上反对性骚扰,是我国法律不断完善的一个表现。全省各级妇联一直明确地反对各种形式的性骚扰,如今遏制性骚扰有了法律上的保障,妇联将加大落实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实施,鼓励遭受性骚扰的女性积极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提高女性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维权应完善

  有关专家表示,禁止性骚扰写入妇女权益保障法,只是立法的“初级阶段”,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比如,性骚扰的内涵是什么?具体的罚则是什么?其他相关法律如何跟进?还有举证难等问题。黑龙江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歌雅认为,在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修改中增加了禁止性骚扰的内容,受害人可以进行举报和诉讼,这只是对性骚扰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在中国传统的概念中,法律中曾出现的流氓、猥亵行为,都与性骚扰有同等含义,现在提到的性骚扰就涵盖了这些内容。性骚扰立法应在维权和操作层面做更细致的规定,以方便法官操作和当事人维权。性骚扰的适用范围也应拓宽,涵盖男性对女性、女性对男性和同性间的性骚扰。应根据性骚扰行为后果,适用不同法律对受害者加以救助,构成民事侵权的,让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构成刑事犯罪的,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

  王歌雅说,一部法律的制定,肯定会面临相应的难点,性骚扰立法的一个关键就是证据规则如何解决,解决了性骚扰取证环节的难题,这部法律的实施将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有人建议在性骚扰案件中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她认为,举证应遵循证据规则,举证责任倒置需严格使用,这一点还有待于在法学理论上作进一步探讨。遏制性骚扰的另一个关键是解决民众观念问题,提高民众法律素养。与性骚扰作斗争,维护人格尊严。

  性骚扰为何入法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法工委副主任信春鹰在谈到关于性骚扰相关惩罚时谈到,中国把性骚扰的法律责任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相衔接,这样就使得这样一个规定具有可操作性。中国第一次把性骚扰的概念写入法律是基于三方面情况的考虑。

  一是性骚扰问题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二是性骚扰确实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三是性骚扰的概念,第一次进入我国的妇女权益保障法,表明了我们社会的文明和进步。(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晶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