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道外孩子“编歌”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9日08:04 哈尔滨日报

  本报记者周雪莉 史延志

  “金勾勾儿,银勾勾儿,伸出你的小指头儿。结个勾儿,握个手儿,咱们生活在集体里儿。个人的事儿,集体的事儿,碰在一起怎么做?先集体儿,后个人儿,热爱集体的好孩儿。”这是哈尔滨市北棵小学孙泽好同学编写的童谣。像这样的童谣,道外区德育办已经收集了4000多首。日前,在他们的倡导下,道外区各中小学校掀起“学、编、传、说、唱、演
、画、书、用”新童谣的热潮,让童谣“从孩子中来,到孩子中去”。

  灰色童谣成为校园的“精神鸦片”

  好的童谣可以起到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一首“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边……”曾经激励几代人在童年时代做个拾金不昧的好孩子。可是近几年来,哈尔滨市中小学校园里已经听不到那些童趣盎然的歌谣了,取代这些的是一些搞笑式的“脱口秀”或是带点“色情”内容的另类童谣,什么“天天不起早,日日不洗脚,要问为什么,蚊子不叮臭虫不咬”,“日照香炉烤鸭店,鸡鸭鱼肉在眼前。口水流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这些令人啼笑皆非的童谣,被忧心忡忡的教育专家称之为“灰色童谣”。

  据举办此次活动的道外区教育局德育办杨主任介绍,组织这次活动的初衷就是让健康童谣回归校园。“灰色童谣”的泛滥已经成为校园的“精神鸦片”,孩子们从网上、电视上或是不良刊物上学到的“童谣”在校园里大肆传播,家长、学校和老师未能及时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无法意识到其中的危害。如果任由“灰色童谣”充斥校园,在这种不良的气氛下,孩子们的判断是非能力以及成长都会受到影响。

  童谣应该与时俱进

  “灰色童谣”为什么能受到孩子们的欢迎?杨主任认为,这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喜欢童谣是孩子们的天性,童谣几乎伴着每一个人成长,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大家耳熟能详的童谣仍属于父辈,人们最初赋予童谣的内涵已经不能反映社会的进步发展,不仅孩子们觉得“老掉牙”,就连成年人都认为那些是过时的东西。童谣也要与时俱进。而现在,很少有人研究创作适合当代孩子们的童谣,这就造成了童谣创作的青黄不接。由于没有正确的引导,外界灌输给孩子们的童谣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灰色童谣”在校园中大行其道正是当前儿童精神产品创作不足和匮乏的表现。解决这种现象的唯一途径就是创造一批内容丰富健康形式活泼多样的新童谣。

  记者在哈尔滨市多家书店走访发现,学习参考资料铺天盖地,故事类图书也不少,但真正符合孩子口味的健康童谣书籍却屈指可数。

  唱响绿色童谣

  据杨主任介绍,其实,很多流传至今的童谣都是由孩子创作出来的,所以只有孩子自己创作的童谣,才适合他们成长,才能被他们接受。今年年初,道外区德育办开始举办“道德歌谣唱起来”活动,他们向全区中小学校征集童谣,孩子可以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完成新童谣的创作。

  看着孩子们精心创作的童谣,德育办的工作人员心有感触地说,孩子们的创造潜力是无限的,新童谣体现出他们是关心家乡、热爱生活的新一代。一篇由太星小学赵思琪创作的童谣《美丽的维也纳音乐广场》被推荐为省级优秀作品,赵思琪在童谣中写道:“新道外、新气象,维也纳,真漂亮;小提琴,塑中央,音乐广场人欢畅。秧歌队,锣鼓响,娱乐休闲身体棒;新时代,新愿望,美好生活人向往。”

  一首好的童谣就像是一座和孩子们心灵沟通的桥。吟唱和创编新童谣活动有助于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密切师生关系,拉近家长与孩子们的距离。这次创编新童谣活动创造了一种促进孩子们健康成长的方式,很多孩子摒弃了“灰色童谣”,开始接受绿色童谣。搜集到的数千篇童谣按照内容被分为节约篇、律己篇、环保篇等15个节章,德育办准备从中挑选优秀的童谣汇编成册向全区中小学校推广,让绿色童谣在校园里唱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