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浅谈玉商文化和粤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0日09:52 桂龙新闻网-玉林日报

  我们知道,从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生产发展分析,玉商文化和粤商文化同属岭南文化。那么,作为岭南文化的一种特殊的文化事象,玉商文化与粤商文化的交往始于何时?玉商文化如何融会贯通而具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又如何扬长避短取得长足发展?据初步考证,岭南文化的形成自秦朝始或稍早一个时期,而粤商文化与玉商文化的交融却应该从南宋算起。至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这种文化交融已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

  《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二册记载:“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二十万户到咸阳……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动五十万人守五岭,与土著人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岭南开始成为秦国的领土。秦朝大移民,在传播文化、发展生产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说明自秦开始,就有黄河流域的汉人陆续迁来玉林。中原南迁汉人和土著民族对玉林、广东两地的共同开发,以及文化、语言、风俗等方面的互相交流、影响,加上受制约于各自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使玉商文化和粤商文化既具有一般的岭南地区文化特色,又具有不同于对方的区域文化的特征。

  比如,广东商人和玉林商人同样具有天生的商品意识,言必商,言必利;同样聪明果断,善抓遇机;同样惜时如金,讲求效益;都有相同的行业禁忌和商业语言禁忌,有同样的从商经验总结。如喝汤的“汤”不叫“汤”,因为“汤”与“劏猪”的“劏”谐音,叫“顺”。又如玉林民间谚语“生意好作、伙计难班”(班,玉林方言,寻的意思),“人衰冇药医,马衰冇人骑”,“有艺食艺,冇艺食膊头腻”,“肚饥装饱相,打嗝过米行”等等,无不带有浓厚的汉语粤方言和桂东南次方言的玉林土话的语言特色。但有些文化因素却是玉商文化和粤商文化不尽相同的。比如在崇尚教育、以文促商方面,玉林商人就比广东人受中原传统文化影响更为深刻。上面提到的“有艺食艺,冇艺食膊头腻”和“有田不耕仓库虚,有书不读子孙愚”的谚语,就是对玉林商人以文传家的很好注脚。

  在创业方式上,以前玉林商人始终以家族群体为重,把养家糊口放在经商目的之首位,如民间谚语“要想富,蒸酒磨豆腐”、“千走万走,不如在十字街口守”,反映的是玉林商人独特的家庭作坊的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玉林商人在商场上的机智,也是有别于广东商人的。如上面说到的“肚饥装饱相、打嗝过米行”,这只有在长时期的繁荣发展的商品经济和深厚的汉民族传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才会形成这种特殊的文化积淀。玉林商人的这些地域文化特征及其体现出来的商品经济观念,固然有其可贵之处和优势所在,自然值得认真总结、发扬、光大。

  纵观玉商文化发展的历史,玉林商人由于缺乏某种驾驭、引领近代和现代商业潮流应有的气质,因而显出后劲不足,步履艰难,与广东商人、江浙商人相比,成大富者、大器者仍然不多,这是我们应该面对的事实。因此,笔者认为,我们在传承发扬玉商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还必须与时俱进,在与粤商文化的交融中,时时反思,多向粤商学习,以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比如广东人的“开拓变通、敢为人先”的冒险精神,“取彼之长、借鸡生蛋”的经营方式等,都是玉林商人所应学习借鉴的。

  来源:玉林日报

  责编:宋建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