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追寻古镇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2日09:18 解放日报

  近日,家住浦东三林的曹琪能多了个新“头衔”———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这个“头衔”让他很高兴。

  曹琪能出生在三林镇刺绣世家,自己也有一手刺绣绝活。他在古镇长大,老街、石桥等古镇风貌以及民间传说等深深印在记忆中。然而,近年来,古镇老街被改造成现代民居,许多年轻人对古镇的历史、人文知识也缺乏了解。一次,儿子见他摆弄家中的“老宝贝”,
一脸不屑地说:“老土1在《古镇三林的遐想》中,曹琪能痛心地写道:只有现在没有过去是可悲的,在努力变得时尚的同时,我们不该失落自己的历史……

  曹琪能决心要做些事情,留住老镇独特的风情。他把点滴业余时间全都用于搜集老镇的历史。而他拥有的“设备”只有一枝笔和一辆单车。

  老街拆迁时,曹琪能在垃圾堆里发现一本小册子,捡来一看,居然是著名书画家朱天梵的诗词手抄本,他如获至宝,将其重新整理、装帧;一次,他去新场镇游玩,发现一座道观中有著名雕刻家陆德山的作品,然而由于烟火熏黑了作品外的玻璃罩,他无法拍照留资料,只好和道士们软磨硬缠,最后一位道士向他提供了这件作品的照片;三林刺绣曾享有盛名,许多老艺人年事渐高。为了留下资料,他四处寻访,终于找到了三林地区最早的刺绣收发人———92岁的王文英老太太和三个老绣娘。

  由于不会使用电脑,曹琪能只能将搜集来的资料誊写后请人打字。可是,由于考证时文章中有太多生僻字,复印店里的打字员开出高价,一页碑帖资料要价65元,可这也没吓退曹琪能。三四年来,曹琪能整理的文化遗产资料已有近百份,包括民间传说、地方掌故、乡村记忆、名人踪影等,先后用掉了近百枝圆珠笔,装了整整一塑料袋。他笑着说,将来要效法古人,为报废的圆珠笔建个“笔冢”。

  如今,曹琪能的工作也渐渐获得社会各方的支持:三林镇文广中心邀请他前往指导刺绣保护工作;三林镇一些中小学邀请他给孩子们讲镇里的历史;一些热心人主动告诉他自己家中的“老宝贝”,请他上门登记、留资料……

  相关链接

  日前,浦东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员”已经上岗,这些普查员都是兼职,大多是街镇文化工作者,生长于本土本乡,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目前,普查工作刚刚开始,如果市民有相关的线索、资料,可以提供给当地的文化部门,市民也可向当地文化部门申请成为普查员。

  本报记者 周文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