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索系列报道 历尽艰险6勇士闯过大峡谷(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3日02:35 大连晚报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索系列报道历尽艰险6勇士闯过大峡谷(图)
  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探索系列报道历尽艰险6勇士闯过大峡谷连日阴雨使穿越大峡谷途中多了8个滑坡和飞石区翻越“蚂蟥山”,队员裤子中竟抖搂出40余条旱蚂蟥真情成了支持6勇士成功穿越大峡谷的最大动力文/图本报特派西藏记者徐瑾

  2005年10月5日,“雪花啤酒勇闯天涯”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考探险队的6名队员成功进抵雅鲁藏布大峡谷大拐弯处;3天后,这6名勇士历尽艰险,终于于晚上9时10分胜利返回拉萨。至此,经过13天的艰苦跋涉,科考探险队终于完成了此行最主要的科考任务。

  “这次对雅鲁藏布大峡谷进行科学探索,不但对我国,而且对全世界都有重大的影响和意义。门巴族背夫的真情和我们队员之间的情谊,是支持我们一路走过的最大动力。”在总结会上,担任领队的65岁科学家关志华老师动情地这样说。直径2米的飞石从队员眼前滚落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雨季原本在6月至9月,但是天公不作美,从科考队进入大峡谷之后,峡谷内就一直阴雨连绵。因为塌方和泥石流的威胁,大部队被迫暂时撤出,而为了完成此次科考任务,由科学家、志愿者等组成的6人小组则于10月4日再次进入峡谷。

  “连续几天的降雨,峡谷内土石松动,滑坡区和飞石区特别多。你走路的时候,不知道什么时候上边就会掉下一块大石头,而旁边的人一点办法都没有,没有被砸中真是万幸。”提起在大峡谷内的经历,队员刘畅仍显得有些后怕。“从排龙到玉梅一共要走三座吊桥,前两座吊桥周围都是泥石流和塌方区,虽然湿滑危险,但行走的时候只要留意脚下就行,可是穿过第三座吊桥之后,由于地质结构主要为页岩,雨水冲刷岩石松动,所以人经过的时候石块就扑通扑通往下掉。”飞石区下边就是湍急的江水,人如果被砸中就会掉到江里,“根本就没得救”。

  刘畅告诉记者,为了让“大队人马”能够躲过飞石,小分队通常由一名队员冒险迅速冲过飞石区,然后观测山坡情况,指挥其他队员通过。“听见‘快过快过’的喊声,我们就低头猛跑,根本没空儿抬头看上边的情况。”尽管如此,一名叫陈理江的队员在通过飞石区时还是出现了险情。“当时一块直径达2米的大石块突然滚落下来,所有人都猝不及防,也来不及发出警示。我眼睁睁看着那块石头贴着陈理江眼前坠落,所幸没砸着人。”

  而事后门巴族背夫讲,一周前有一名村民就是被这样的飞石击中,至今未脱离生命危险。而据他们估算,由于降雨集中,穿越的途中一共多出8个滑坡和飞石区。一条裤子中抖搂出40余条旱蚂蟥

  队员们穿过玉梅以后要走的就都是山路了,原本以为飞石的危险过去,可以松一口气了。可没想到的是,丛林中密密麻麻的旱蚂蟥又开始向队员们发起进攻。

  “可能是因为连日下雨,所以旱蚂蟥特别多。从土路走过的时候,就看到路两旁的树叶和草叶上密密麻麻全是旱蚂蟥。闻到人的血腥味,旱蚂蟥全都扭动着身体,希望攀上人的身体,实在太可怕了。”队员们告诉记者,开始他们走山路的时候都尽量躲着地上的水坑,可是这样一来就避免不了要与路旁的草丛接触,而旱蚂蟥也趁这个机会叮上队员的身体。几乎每次休息,“摘蚂蟥”都成了队员的“必修课”,而每次他们都能从身上“摘”下一把一把的旱蚂蟥。“连登山杖上都全是蚂蟥,简直成了狼牙棒。”

  后来,队员们为了躲避蚂蟥,躲避路边的树丛和草丛,干脆踩着地上的水坑前进。可旱蚂蟥依然是无孔不入。5日晚上队员抵达扎曲之后,照例开始了每日的“摘蚂蟥”课程,一个小时之后,所有队员都从衣领上、脖子上、胳膊上“摘”下无数的旱蚂蟥。本以为已经没事了,可当志愿者赵华脱下冲锋裤之后,大家发现他的腿上和裤子上密密麻麻全是蚂蟥。“我们数了数,足足有40多条。”真情是支持勇士的最大动力

  6名勇士中,领队关志华老师是我国著名的水文专家,尽管他已经7次进入大峡谷,但考虑到关老师已经65岁高龄,所以科考队将最有经验的门巴族背夫邱就(音)配给了关老师。可是出发后,关老师却主动将这名背夫让给了雪花啤酒公司的队员利莉女士。

  “峡谷内处处都潜伏着致命的危险,身边有一名有经验的背夫,就等于少了危险。所以让出背夫这一举动,就等于是让出了安全的几率。”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利莉女士感动不已。而背夫邱就也的确是“不辱使命”。按照经验,通过飞石区时速度一定要快,见利莉女士明显体力不支,邱就就一直拉着她的手往前跑。“我当时觉得自己像个盲人一样,眼前只看见邱就的背影和腿脚,其他什么都看不见了。”一次,邱就在拉着利莉女士向前跑时,两人不小心双双陷入一片泥潭,淤泥一直淹没到大腿。利莉女士说,就是在那样的情况下,邱就也没有放开她的手,而是一直将她拉了出来。

  除了门巴族背夫的真情外,科考队员之间的情谊也是支持6位勇士的最大动力。得知因为天气原因,大部队无法实现穿越大峡谷的梦想后,队员们虽然遗憾,但仍将最真诚的祝福给了6位勇士。有的队员还将自己的口粮、装备和护身符送给6位勇士。

  “我们无法忘记分别的那一刻,虽然队员们给我们的只是拥抱,但却是莫大的鼓励,是支持我们成功穿越大峡谷、走出大峡谷的最大动力。”利莉女士动情地说。一天穿越40公里成功返回

  在成功穿越大峡谷并完成了预计的科考任务后,6位勇士将此次科考活动的纪念碑竖立在1998年中国科考队所立的纪念碑对面。至此,在人类首次成功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7年之后,队员们终于再次创造了奇迹!

  7日9时,6位勇士开始动身返回。“按照正常的体力情况,返回的路程有40公里,需要至少两天时间,可是我们竟然用一天就走完了,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这是另一个奇迹。”利莉说。

  在动身返回之前,听说有的队员打算用一天时间返回排龙,连当地的门巴族背夫都连连摇头,表示这根本不可能。可是,归心似箭的队员们硬是用双脚创造了奇迹。为了赶路,队员们连饭都顾不上吃,一天只在上午和下午各休息了10分钟。当天晚上7时,当通过最后一座吊桥后,所有队员不禁欢呼起来。这欢呼不仅意味着此次科考探索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也是对所有队员的最大褒奖。8日晚9时10分,6位勇士返回拉萨,迎接他们的是所有队员热情地拥抱。大峡谷可建世界最大水力发电站

  关志华老师作为本次探索活动的队长,充分肯定了探索队员此行所做的努力和贡献。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早在1973年,他就和其他科考人员到雅鲁藏布江流域进行了考察。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中,他二十余次踏足青藏高原,十余次进入西藏研究水文及地理资源,并取得了不少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说到对雅鲁藏布大峡谷探索,关老师笑称自己这辈子与大峡谷有不解之缘。“这是我第七次进入大峡谷科考,根据我们多年来掌握的资料,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区可以建成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站,发电站一旦建成,年发电量最起码是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两倍以上。”关老师认为,雅鲁藏布大峡谷地势险峻,多数地方都没有路,只能靠两只脚穿越,因此危险和一些不可知因素很多。但峡谷内自然资源、动植物资源相当丰富,而且环境复杂,到处充满着神奇,“这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诱惑也是一种挑战。”关老师告诉记者,出于年龄的考虑,这次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对他来说也可能是最后一次了,所以他对此次探索活动十分珍惜。

  而科考探索队的志愿者赵华也向记者表示,此行不但感受了大峡谷丰富、珍贵的资源和大自然的壮丽,更通过沿途不断克服困难、挑战自我,使自己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图片说明:与大部队会合后,V字形手势里透露出勇士们的喜悦。

  作者:本报特派西藏记者 徐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