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导航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4日07:28 红网-湖南日报

  刘晓梅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三年前,党的十六大作出的这一重大判断,吹响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新号角。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和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上升期背景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十一五”
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奋斗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会议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指导今后五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好这次会议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五中全会最鲜明的特点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科学发展观总结了国内外在发展问题上的经验教训,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十一五”期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是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要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即: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2.突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强调经济社会发展以人为本,是十六届五中全会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会议公报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决策、举措的中心。十六届五中全会高扬“以人为本”的大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层面,提出了诸多新的思路。这预示着,“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将从过去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更加重视人的发展,更加重视就业、分配、公共服务等人文和社会的发展。

  就业是民生之本。“十一五”期间,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分配是民心所系。“十一五”期间,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公共服务特别是社会保障是民安所在。让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确保社会长治久安和经济持续增长的根本保证。“十一五”期间,要着力加强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地区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建立和谐社会的公共服务基矗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中全会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确立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就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出了具体部署。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考在不断深化,和谐社会建设这个宏大命题,已逐步从初步破题进入操作、实践的新阶段。同时也表明,中国共产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达到了新的高度。

  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十一五”期间,一是把实现社会公平作为重要的政策导向,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和贯彻各项方针政策的基本着眼点,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机制。二是从制度上保障竞争机会的平等,形成以城带乡、互协互补、共同繁荣的社会发展格局。三是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科技、教育、文化、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建设。四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寻求共同利益的实现。五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4.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五中全会公报关于自主创新的叙述。全会明确要求把自主创新作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着力点,强调科技发展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不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提出在“十一五”期间,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将难以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持。党中央一再强调,必须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对我国来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既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支撑,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支撑,又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支撑。“十一五”期间,要围绕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形成和发展新的主导产业群,加速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围绕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环保技术、生物医药技术、节水高新技术等,大幅度提高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战略高技术,培育战略性产业,努力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加强科技资源的优化、集成和整合,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把国家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5.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五中全会公报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去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刻指出,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一再强调,要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安排。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格外引人注目。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绝不仅仅意味着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在“十一五”期间,要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次,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循环中,把农村繁荣放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把农民增收放到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中统筹考虑,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较大幅度地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6.全面推进各项改革攻坚,完善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基础

  五中全会认为,“目前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全会公报指出,改革成为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的本质,是体制机制的创新。农村税费改革、垄断行业改革、股权分置改革、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投资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一系列关键领域的关键改革加速推进,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也被摆上突出位置。但“攻坚”还仅仅是开始。从现实看,有些改革进展不快,处于滞后状态;有些改革仍止于表层,整体上没有实现质的突破。

  会议强调,“十一五”期间,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更大决心加快推进改革”,努力从根本上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使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着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二是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三是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调整中央与地方以及各级地方政府之间的收支关系,合理划分各级政府的税收征收、管理和分享权限。四是加快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全面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五是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重点推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的建设。六是深化价格改革,进一步完善价格形成机制,发挥价格机制对资源开发和使用的调节作用。七是推进教育体制改革,改革过于集中的政府办学体制,明确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和重点。八是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