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哈市异性癖患者骤增二十倍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7日10:47 黑龙江日报

  近日,记者从哈尔滨心理卫生中心获悉,该中心年初至今已接诊20余位异性癖患者。该中心主任张聪沛说,类似病例在从前一两年都很难遇到一个。近期此类患者的迅速增加,一方面说明社会进步人的思想在逐步开放,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对青少年的性别识别教育极其缺乏。

  “闺中密友”爱上了他

  今年23岁的志刚看上去和普通的男孩子没有什么分别,只是有些内向。但他脱下外套后,露出里面粉黄相间的女性内衣时,脸上泛起了红晕,神情像极了女性。

  志刚是哈市某高校的大学生。从11岁起,他就开始讨厌自己是个男人。“我有两个漂亮的姐姐,比我大五六岁。她们很受父母和周围人的宠爱,我很羡慕她们。”由于对姐姐过于羡慕,志刚越来越厌恶自己的男性身份。在班级里,他很少和男孩子说话,只喜欢和女孩子在一起,后来,他连与男同学打招呼都感到厌恶,他开始想做女人。

  虽然讨厌自己的男人身份,但志刚始终觉得这是件很可耻的事情,所以他没向任何人说过。上大学后,他开始偷偷地穿女性内衣,幻想自己就是个女人。同时他还在学校交到一个很好的“女朋友”。“她是个特别好的女孩儿,开朗、活泼,还十分善良。我十分喜欢和她在一起,她也一样。可令我没想到的是,她将我对她的感情误会成男女之情,我经常要小心翼翼地回避着她在肢体或言语中的示爱。现在我们相处已经两年多了,最近她很正式的向我提出要确定恋爱关系,为此我十分苦恼。”

  母亲的脆弱让她不愿做女人

  23岁的小雪是个文静孝顺的女孩,在15岁时小雪就开始渴望做一个男人。

  小雪是家里的独女,儿时的她很受父母的宠爱,可情况在她15岁时发生了变化:父亲爱上了另外的女人。有了婚外恋之后,父母常常吵架,瘦弱的母亲经常遭到脾气暴躁的父亲的拳打脚踢。每当看到母亲无助地蜷缩在角落中哭泣,小雪十分心疼,同时也越来越痛恨这个不负责任的父亲。在18岁那年父母再一次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这一次父亲竟将母亲打成重伤。从那时起小雪开始痛恨自己是个女孩子,“如果我是个男孩子,就可以保护母亲了,女人实在太脆弱了。”为了尽早有能力保护母亲,小雪放弃了高考,只身来到城市打工,希望用金钱来弥补母亲所受的伤害。

  几年来,小雪一直将这个秘密深藏心底。随着年龄的增大,父母开始催她嫁人。“我不想嫁人,我不想重复母亲的老路,但我又不想让他们伤心,我不知该怎么办。”小雪说,她想做变性手术,成为一个真正的男人,但她知道这么做,思想传统的母亲绝不会同意的,她不想伤老人的心。

  不用劝我,我坚持手术

  小超一进门,屋里的人都以为他是个女孩子,长长的披肩发,白皙的皮肤,涂着淡粉色的唇膏。只有开口说话时,低沉的嗓音才表示他是个男儿身。

  “我是来开证明的,您不用劝我,我已经下定决心要做手术了。”小超开门见山地对医生说。

  小超家在哈市某区开了一个很大的发廊,从小在发廊长大,接触的大多是女人和留着长头发的美发师。儿时的小超经常被叔叔阿姨打扮得像洋娃娃一样美丽可爱。“我小时候一直以为自己是女孩子,发育之后发现自己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我十分沮丧,特别厌恶自己的身体。”从十五六岁起,小超就开始刻意地把自己打扮成女人的模样:穿连衣裙、留长头发、涂脂抹粉……

  尽管医生多次与他沟通,用各种方法试图改变他想变性的念头,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青少年亟待加强性角色教育

  “造成以上种种现象的原因,并不都是生理因素的影响。”张聪沛称,“在对青少年的教育中,除了生理学的教育,从社会化角度,有关方面还应加强性别认知的教育,而目前国内恰好忽视了这一点。”

  张聪沛主任一直从事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和教育,他注意到,除了先天生理因素外,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性格有很大影响。他说,一些孩子由于经常接触一些比较中性打扮的人,极容易发生性别上的认知混乱。还有些地方的习俗就是给男孩穿上裙子、起个女孩的名字等当作女孩来抚养,愚昧地以为这样会好养一点,但研究发现,这样成长的男孩,后来都有些不正常。

  张聪沛举例称,“超女”的火热流行,恰恰反映了中国女孩双性化的倾向,但这是女孩走向独立的一种正常反映,是以前中国社会女性所没有遇到的问题。

  “6岁到15岁之间是青少年最容易发生性别认知混淆的时期,重男轻女、家庭条件优越等原因,都容易导致孩子在这一时期出现性别认知模糊的现象,此时家长应该及时进行正确引导,否则很容易出现异性癖的心理问题。”张聪沛说。张聪沛认为,现在的青少年性教育恰恰忽视了社会化性角色的教育,如果在家庭、学校教育中,有关方面有意识地进行加强,即使孩子早期出现异性化倾向,也很容易在后期的教育中得到纠正。

  (生活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