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巴老,家乡人民怀念您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19日04:02 四川在线-四川日报

  昨(18)日,是文学巨匠巴金离开的第一天。巴老的家乡人陷入无限悲痛中,系列纪念活动陆续展开,大家以不同的方式寄托心中的那份思念。

  巴金文学院:默默的追思

  101支蜡烛静静燃烧,巴金铜像周围鲜花簇拥……昨日,纷飞细雨中,全省各地的作家
、读者陆续来到巴金文学院,缅怀文学巨匠巴金。

  昨日的巴金文学院一片肃穆,黑色的条幅“巴老永远活在人民心中”挂于正门。陈列馆前,挂着“巴老,我们永远想念您”以及“痛失文坛泰斗,亮节高风千秋范;齐仰世人楷模,俊才绝艺一代师”的悼念对联。馆内巴金铜像前,工作人员将101支蜡烛围着铜像排开,铜像周围摆放着菊花、康乃馨、百合花以及各界人士送来缅怀巴金的花圈,馆内的电视上则一直播放着有关巴金的纪录片。自发前来悼念的人络绎不绝,他们胸前佩戴小白花,手拿菊花,每个人都会在巴老铜像前静静地站一小会儿,然后三鞠躬,把花放在铜像前离去。

  下午3时许,前来悼念的巴金文学院的作家们在马识途的带领下,在巴老铜像前默哀,朗诵了发往上海的唁电,并为巴老献上鲜花。“我心情很不好,脑子里一片空白……”92岁的马识途面对众多记者,只简单地回答了几句话。老人一直坐在椅子上,埋头沉思。旁边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中午,马识途为巴老写了两副挽联,一副是“文星遽陨,魂兮归来。巴金文学院敬挽。”挂在了巴金文学院。另一副“磊落坦诚讲真话,冰心玉骨著文章。后学马识途敬挽”,准备托人带到上海给巴金的家人。

  东城根街小学的孩子们是昨日参加追思会中年龄最小的,他们献上了连夜做出的巴老明信片、自己写的文章。明信片上,有巴金爷爷的照片及孩子们参观《世纪巴金》展览的情景等。

  双眼井:只只纸鹤寄哀思

  巴老故居正通顺街双眼井同样一片肃穆,从前晚起这里就摆满了花圈。昨日,正通顺街小学师生们送来折的纸鹤,寄托着家乡人民对巴老的无限哀思。

  巴金儿时住所已在时代的变迁中消失,惟有这口双眼井见证着老人的成都岁月。昨日,双眼井外放着一幅巨大的巴金老人的照片,现场摆满了草市街办事处、正通顺小学师生等送来的花圈。双眼井纪念碑上放的是正通顺街小学师生赠送的花篮,上面的条幅写着:“乡里乡亲思巴金,如今凭吊双眼井”。昨日一早,同学们就自发折起了白色纸鹤,纸鹤上写满了同学们对巴金爷爷的思念话语:“巴金爷爷永远活在我们心中”,“巴金爷爷一路走好”……

  慧园:千人悼巴金

  昨日,上千人齐聚1987年巴老曾经到过的百花潭慧园,瞻仰巴老手稿,铭记老人“把心交给读者”的诺言,心里涌动着秋雨般绵长的哀念。

  “人民作家———巴金家乡人民永远怀念你”和“巴金是中国的骄傲,你走了灯还亮着”两幅挽联,庄重地悬挂在巴老雕塑两旁。在巴老实物纪念馆中,参观者络绎不绝。不少人曾经多次到慧园,但昨天,透过这些手稿、图片,思念的情愫在上千参观者中无声传递。

  成都市档案馆:巴老档案首次露面

  一张张亲切的家庭照片,一份份字迹清秀的手稿……昨日,1989年巴老曾委托其侄子李致向成都市档案馆捐赠的百余张照片和部分手稿等首次露面。近期,将在征得巴老家人同意的前提下,向大众展出。

  巴老向档案馆捐赠的4大本相册中不仅收藏了巴老的全家福、与冰心等作家朋友们的合影,还有他个人在世界各地游学、演讲时的照片,照片年代从1906年直到1989年,足足有104张。在巴老捐赠物中,还有《译文选集》小序手稿和他写给越南作家的信。据透露,巴老的捐赠物中,还包括他写于1960年末的日记。当时,时任中国作协副主席的巴金在成都学道街住了4个月,这期间,巴金修改了《寒夜》等小说,日记记录了时年56岁的巴金的作息情况,其中一段反映出了巴老对成都小吃的喜爱:“8时30分吃赖汤圆一碗,散步,9时后看稿、读报、作文。12时吃龙抄手、钟水饺各一碗,鲜锅盔一个(下夫妻肺片)。”

  四川大学:师生痛悼巴金

  1919年至1923年,巴金在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学习,1927年,该校并入当时的四川大学。座谈会上,师生们回顾、缅怀了巴金的生平事迹和不朽的精神。“作为文学家,他的早期作品《家》道出了那个时代青年心中的愤懑,鼓励无数青年奋起抗争,走向新的生活,走上革命道路。”“巴金是我们知识分子的道德标杆,他的《随想录》,真实地记录了一个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剖析真诚,反思透彻,是一部闪烁着真理光辉的传世经典。”■本报记者张珏娟尹晓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