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基层采风]老报人感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0:53 大华网-汕头日报

  吴勤生:“三贴近”的成功尝试

  “基层采风”这一栏目,是一次体现“三贴近”的策划,通过采风真正报道了基层农村的新生活、新面貌、新经验、新气象,这也是报社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实践。编辑部领导带领记者深入到基层,改进了报道作风,同时改革了新闻写作的方法,总体上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尝试。从每一期报道来看,都体现了“新”、“真”、“活”的特点,“新
”是指内容新,抓住农村的每个新变化;“真”是真正到现场去,有真实的现场描写,读完让人觉得很有现场感;“活”是形式灵活,采用消息配发总编辑手记的形式。

  我建议尽量不要贪大求全,标题不要太泛,可以抓住一个亮点,理出一点新意,描绘一幅实景,抒发一点感受。消息可以写得更集中、更深刻、更生动、更简短,“总编辑手记”既然称之为“手记”,就是要“斜,大则空,所以要放下言论的架子,向亲切、随和、平等的方向努力,谈出采访者深入采访后的感受。还要紧紧抓住农村的“看病难”、“入学难”等热点难点问题,反映基层依靠群众破解难题的点滴变化和经验。

  洪永坚:架起与群众沟通的桥梁

  第一次看到“基层采风”,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栏目形式新颖,体现了采访作风的深入。栏目既用典型事例体现了张德江书记考察汕头的重要讲话精神,又用总编辑手记将这种精神在理论上加以提升,使其得到深化,从而提高读者的认识,读起来印象深刻。每篇报道都看出总编辑与记者、与群众的紧密结合,架起了媒体与群众沟通的桥梁,这都是我们今天办报所应大力提倡的,对年轻记者更是起到一种示范和身体力行的作用,有助于改变目前存在的一些浮躁的新闻采访作风。

  如何把“基层采风”这一栏目办得更好,我觉得,不必拘泥于这一种“消息配手记”的形式,而是应根据报道内容来决定形式,比如有时可以专门写“总编辑手记”,在手记里既写事实,又发议论,多种形式并存,不受到某种形式的限制,这样更能体现灵活创新的报道风格。

  陈泽:反映最基层真实的声音

  这组报道让我想起了60年代时期自己跟随总编辑下基层采访的经历。这种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在时隔近40年的今天仍然能在日报总编辑和记者们的身上看到,这是最令我们老新闻工作者欣慰的。这个优良传统无论如何都不会过时,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到现场去,到群众最集中的地方去,才能听到来自最基层的声音,看到最真实的情况。同时,这组报道都在字里行间体现了张德江书记考察汕头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了经济建设的中心。另外配发的总编辑手记则有随和自由的感觉,说出了采访的心得体会和自己对一些问题的见解。

  刘祥忠:更加“贴近”的大手笔

  近几个月来,汕头日报连续推出《学习贯彻张德江同志考察汕头重要讲话精神———基层采风》系列报道,是进一步贯彻“三贴近”的又一大手笔,读后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迪。“基层采风”主要是报道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如何贯彻党的中心工作,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所发生的变化。所有报道全部是用事实说话,事例生动,说服力强,非常适合群众口味。“基层采风”推出后能取得如此大的社会效应,还在于其在每次报道上都配上一篇言论《总编辑手记》,对报道主题进行深化,言简意赅,画龙点睛,使人得益。既有工作上的借鉴,又有精神上的启迪。“基层采风”报道令人拍手叫好还在于总编辑亲力亲为,深入基层采写稿件,为中层干部和编辑记者树立榜样。作为记者,深入群众、深入社会调查研究的基本功是必须具备的职业素质。扎实的新闻采风,鲜活的新闻事件,深刻的总编启示,这都是“基层采风”报道的闪光点,要继续不断深化下去,打造成《汕头日报》的一个品牌栏目。

  陈焕展:传统与创新相结合

  从第一篇稿件推出到现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关注“基层采风”这一栏目并把刊登过的12篇报道都收集起来,仔细研读。我认为,在当前出现一些浮躁风面前,报社领导率先垂范,深入一线,做大、做深、做精主流新闻,既继承发扬了新闻媒体深入基层的优良传统,又结合新形势有所改革创新。过去总编率队采写稿件,一般都是一次性报道一个典型,带有“练兵”的性质,而此次的采风却是连续性的,形成阶段性的舆论中心,给人深刻印象。

  我认为这批稿件主要抓住了三点:一是抓中心,总编、记者与干部、农民、企业家促膝谈心,取得“真经”,掌握到基层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寻找新突破新做法、新探索和发展现代效益农业的经验。二是抓根本,报道体现了先进性教育的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奔康致富的先锋模范作用,符合当前宣传的主旨。三是抓形象,由于采访者能深入一线,抓住了立体感性材料,摒弃概念化的叙述,给读者以形象化的感染。更值得一提的是栏目配发的“总编辑手记”,摆脱了一般的短评、评论员文章的枯燥议论,旁征博引,娓娓而言,有高度和深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总策划:陈文波 撰稿:苏伟钿 陈健 杜丽玲 陈静莹 赵令蔚 李敏 李凯 林馥盛 林奕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