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基层采风]精彩回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0:53 大华网-汕头日报

  西凤:建设富裕安康新农村

  从5年前的“问题村”到今天的省生态示范村、省卫生村和民主法治示范村,潮阳区西胪镇西凤村的变化靠的是一个敢于干事、群众信赖的领导集体。村支部书记李钦雄总是说:“当干部就是要为群众着想,与群众打成一片。”这几年,他大胆提出“责任田 租田”的土地承包制解决了土地抛荒的问题,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壮大了集体经济。这几年
,看到村里的新气象,在外业有所成的乡亲纷纷回乡投资建学校、建公园、修村道,合力构建整洁、优美的新西凤。

  乡亲们的信任让村党支部一班人干劲更足,他们大胆的向“规划”要“效益”:请来市、区农业专家对农业设施基地进行勘查规划,形成可行性建设方案,建设350亩的农业观光园和蔬菜大棚基地,种植高档花卉和高值蔬菜,将低水平、粗放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农业方向发展。如今,党支部一班人还有一个更大胆的设想:以建设生态花园住宅区为重点,全面推进村居规划……

  ■声音

  李钦雄(西凤村党支部书记):今年4月底,张德江书记来到这里,与我们亲切座谈,为西凤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使我们深受鼓舞,发展劲头更大、信心更足。非常感谢汕头日报《基层采风》栏目对我们的鼓励,我们班子一定要齐心协力,带领村民们朝着建设生态村的目标,努力把西凤村建设成为一个富裕安康、环境优美的现代新农村,让村民们过上更好、更舒适的生活。

  东门:“死”钱变“活”钱

  地处澄城繁华地段的澄海区凤翔街道东门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昔日的农民祖祖辈辈耕种的土地被陆续征用,那么,是否就把土地简单地一分了事,让农民们只抱着土地的征用款坐吃山空?东门社区居委会的几届带头人对此的答案是否定的。

  由于这里地理位置好,地价不菲,他们就看准这座“门前金山”,在集体土地上建成商铺和厂房,用以出租,所得的租金就成了丰厚的集体收入。一年又一年的租金收下来,“死”的征地款变成了“活”的聚宝盆,集体经济逐年壮大,农民们的家底逐年增厚。而随之而来的租金分配问题同样也考验着东门当家人的管理意识和为民胸怀,他们在千方百计为群众管好钱、用好钱的同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增加农民的福利,让纯农户口的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保障,除了每年的分红外,农民的食、水、电、医疗、教育、老人赡养等一系列问题都不用操心,全部都有居委会给予补贴,仅各种福利补贴居委会每年就要支出100多万元。难怪东门老百姓们笑得这么开心了。

  ■声音

  姚岱加 东门社区党支部书记基层采风活动在社区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大家都说,政府和媒体这么关注我们的社区,看到自己生活的地方登上了日报的头版头条,心里别提多激动了。我们有信心把东门建设得更加美好繁荣,目前正进一步探索如何继续挖掘新路子壮大集体经济,再加大社会管理力度,让群众日子更舒心。

  金灶、西胪:巧做土地文章

  “打品牌就是不一样,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大有奔头1通过举办首届杨梅节打出杨梅品牌卖得好价钱的潮阳区金灶镇芦塘村村民打心眼里高兴,今年金灶镇仅杨梅的收入就1000万元!

  金灶镇大打农业品牌不只是杨梅。该镇早在去年就通过认证、拍卖等活动,使“中国果王”三棱橄榄一炮打响身价陡增。品牌直接带来效益,拍卖后果农的纯收入比拍卖前增收225万元。在西胪镇内村,特色农业同样让农民有了盼头,今年仅优质梅的产值就达400万元。该村原本今年已到承包期,但村里决定再延长15年,以利于杨梅种植户扩大再生产。金灶、西胪两镇创农业品牌的做法带来了启示:汕头农业人口330万占总人口近七成,毫无疑问发展现代效益农业势在必行,一定要在人均1分多地上做文章,做出大文章,提高农业单位面积的产出率、商品率和创值率,而发展名优新特产品、创农业品牌就是提高农业效益确保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途径。

  ■声音

  彭振崇(金灶镇镇委书记):汕头日报基层采风活动,贴近农村,贴近农民,大力宣传发展特色农业,这有利于提高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路,提高效益,从而推动农业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金灶镇作为我市较具特色的老区农业镇,将按照“特色、生态、效益”的原则,努力建设小北山系列特色农业示范镇。同时寻求新型农业增长方式,采用农产品集体商标注册维农护农,提升金灶农业的知名度及产品附加值。

  鮀莲:科技领跑特色农业

  在金平区,鮀莲街道几乎是属于“西伯利亚”的偏僻地带,16个村居5万多人口,是纯农经济地区。街道党工委一班人意识到,要在“农”字上获得发展先机,惟有依靠科技这把“利刃”,走科技兴农的路子。

  搭平台、建“龙头”、找“挂靠”、搞培训、抓项目,为农户搭起科技创新的广阔空间。两年多来,街道积极申报并获得两块省级“科技招牌”,广东省农业科技园和广东省技术创新专业镇,把园区内的资源整合成特色鲜明的水产、禽畜、花卉、果蔬四大主导产业群,同时积极探索公司+基地 农户的模式,培育了大顺、龙胜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科技创新给特色产业注入了强劲的活力。几年间,鮀莲街道的“南美白对虾”、“牛田洋青蟹”、“龙盛罗非鱼”、“天果番石榴”、“玉清芥菜”等一批名牌产品获得广东盛农业部的无公害产品认证,走红大江南北,四大产业链条逐步配套完善。

  ■声音

  许志浩(鮀莲街道党工委书记):汕头日报的这一报道,说得很中肯,起到了很好的舆论引导作用,使农户们对走科技兴农之路更加坚信不疑。下来我们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整合资源,发展城郊型、效益型农业,重点做好青蟹种苗培植、拓宽市场渠道等工作,及时给予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他们把养殖风险降至最低。

  南社:走在城镇化征途上

  南社村地处龙湖区外砂镇是典型的城郊型农村,南社村的领导班子经过苦苦思索,认准了唯有走城镇化路子。

  南社人首先大气魄做好工业区规划,先后投资15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形成三个功能各异的工业片区,即主要服务大型企业的蓬南工业区南社片区,吸引外来中小企业落户的振南工业区,还有利用荒废地建成的主要安置本村企业的老溪底片区。至目前已有40多家大小企业来到南社安家落户,村里年工业产值达到1.4亿多元,占工农业产值的9成以上。工业的发展也为村民拓宽了就业门路。

  在奔向城镇化的征途中,南社人特别注重区域协调、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些年,村里投资50多万元扩建小水厂,改善水质,解决了“饮水难”问题;投资100多万元平整2000多米的村道,建设排污管网,解决了下雨天污水横流的问题;投资150多万元扩建村里的学校和幼儿园,解决了孩子上学的问题。

  ■声音

  王庆明(南社村党总支书记):汕头日报基层采风的报道写得非常切合实际,既宣传做得好的地方,又实事求是地指出不足,村里的干部群众都称赞写得好。这是对我们的鼓励,也增添了今后继续发展的动力。下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继续发展工业;坚持村务、财务公开;加大社会管理力度。

  石光:久旱逢甘霖

  送医送药送到家门口,和煦春风吹拂石光村。7月30日,是我市卫生系统开展千名党员医务人员送医送药下乡进社区活动的第一天。这一天,也成为潮阳区谷饶镇石光村群众的一个特殊“节日”。

  石光村居住着4000多名群众,没有一家正规医疗机构,没有一个正规医生,群众看病成为“老大难”。义诊医疗队一部部医疗车开进村里,一张张义诊台搭设起来,一个个身穿白大褂的医生护士走进了行动不便的村民家里,殷殷问询,把脉诊治,犹如大旱后送来清新的甘霖。医务人员的热心细致的服务赢得群众的心。

  送医送药也给医务人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长期呆在城市的医务工作者对农村群众的疾苦体味不深,到贫困地区亲身体验,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成为一次最直接、最有效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的再教育。

  ■声音

  郑乃党(市卫校校长):本次送医送药活动使医务人员们对农村边缘山区缺医少药现状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汕头日报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新闻题材的深刻涵义和重要价值,特区报社社长、汕头日报总编辑陈文波亲自带队来到基层采访报道,充分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也体现了汕头日报关注民生、贴近群众的报道思想,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深溪:因势利导掘“金山”

  潮南区仙城镇深溪居委党总支一班人充分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带领群众建设和谐社会,开发旅游资源,改善投资环境,大办工业企业,投资福利事业。

  深溪居委拥有景观秀美的翠峰岩,旅游资源丰富。居委党总支因势利导挖掘门前“金山”,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翠峰岩盘山公路及配套设施,使原来崎岖难走的山路变得平坦宽敞。翠峰岩游客人数节节上升,成为潮南区旅游的龙头。深溪居委还充分发挥本地华侨众多和在外能人多的优势,千方百计优化投资环境,激发了内外乡亲的投资热情,工业项目接踵而至。

  与此同时,深溪居委党总支一班人还充分利用侨资侨力、民资民力,发展福利事业,为村民解决了“入学难”、“看病难”等问题,近年来累计投入资金总额已达2200万元。深溪已成为投资创业、游览居住的一方乐土,成为潮南乃至大南山麓的一朵奇葩。

  ■声音

  陈新杰(仙城镇宣传委员):汕头日报《基层采风》采访组深入采访,把基层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报纸反映出来。这不仅对基层工作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还提高了仙城镇的知名度,增强了在外乡亲回乡投资的信心。深溪翠峰岩更是在这次采访报道中美名远扬,仅国庆黄金周,游客就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5%。

  西山:筑起蓝色聚宝盆

  西山村村党支部书记罗阳进执政理念非常清晰,他始终认准为政“三着棋”:发展经济富民富集体,村政建设公益事业要搞好,弱势群体放在心上。罗阳进上任以后的几年时间,村里发生了变化:建新房的村民多了,村容村貌变美了,贫困者也衣食无忧。

  罗阳进始终把蓝色海洋看成是一个聚宝盆,动员村民发展海洋养殖业,大力推广蚝和龙须菜混养。村集体每亩海面年收取租金40元,仅这一项村年集体收入就比以前翻一番,达到10万元以上。集体有钱了,罗阳进不忘为村民办几件像样的事情,几年来修建了机耕路、防排洪沟、硬埕化引水沟,在2002年到2004年南澳连续3年干旱,“救命水”保住了全村400亩农田,也保住了农民的饭碗。村里还投资40多万元修建了1000多米长的水泥村道,投资15万元用于改造公共盐埕、整治村环境卫生。

  ■声音

  罗阳进(西山村书记):汕头日报基层采风活动体现了新闻媒体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敏感力。报道出来后,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对村的工作很大促进,我们将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的经济,逐步把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不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从引进农作物良种、加大科技海洋养殖等引导村民,共同致富。

  岗背:能人巧当家

  一年多前,年仅37岁的壮汉魏进雄走马上任岗背社区党支部书记时,面对的是班子一盘散沙,财务混乱,管理失控,群众对干部怨气未消等状况;一年多后,岗背社区新风扑面,回来投资的乡亲多了,落户的企业多了,公益福利项目也多了。这些变化,干部群众都异口同声地称赞他们的好当家魏进雄。

  魏进雄上任后,燃起了熊熊的“三把火”:加强班子建设,树立班子强势形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在外乡亲的支持;动员各方力量,解决热、难点问题。如今,岗背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稳定。看到班子团结齐心,干群和谐,在外乡亲觉得有奔头,纷纷回乡办公益事业,一年多来先后捐建了200多万元的村政设施。

  ■声音

  魏进雄(岗背社区党支部书记):汕头日报《基层采风》这组稿件报道了发生在基层的很多新经验、好做法,读后受益匪浅。我们特别希望这种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栏目继续办下去,更多地反映来自基层的呼声,给我们提供更多的“金点子”。如今,我们的工作有了新进展:又有2家企业正式到此落户;成规模开发蔬菜基地的资金正在加紧筹集;建设沿街商铺、修筑石堤等工作也在紧张进行中。

  上南 “土专家”新发明

  拥有1.1万多人口的上南居委是我市的蔬菜基地。村民主要从事蔬菜种植,传统的耕作模式是肩挑“渲桶”浇水种菜,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居委党总支部书记郑水林研究探索出自动喷灌的机械化生产技术。接着,居委会设立了30亩的蔬菜机械化生产示范区,又获成功。

  抽取地下水人工提管喷雾灌溉大大解放了生产力,减轻了劳动强度,用水泵抽水每亩地一次灌溉时间为20分钟,相当于一个强壮劳动力一个半钟头的挑水工作量,年可节约工值近3000元;而且水质无公害,提高了蔬菜的市场价值,平均每亩蔬菜增收3000元左右。居委会因势利导,结合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于去年投入近200万元,建成了400亩的机械化生产示范区承包给居委群众。据初步估算,群众一年因此能增收100多万元。

  ■声音

  郑水林(上南居委党总支书记):汕头日报对我们的做法给予肯定,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和促进。我们计划在明年起再扩大机械化生产面积600亩,形成1000亩的生产规模,围绕生态农业的目标逐步推进;在产品质量安全方面,重点抓好建设一个市尝一个产品检测站、一个生产资料门市,规范产、销的管理和监督。

  石炮台:和谐新歌悠扬

  一个人多、荣誉多的街道,历年来揽下许多先进“金字招牌”,如何创新发展思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石炮台人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

  在金平区石炮台街道,从文化舞台到大街小巷,从党员活动中心到居民家中,文化音符处处跳动,和谐新歌回荡悠扬。社区党员活动中心,党史壁画犹如历史交响曲,波澜壮阔风云岁月奔腾眼前。全市第一个社区联合图书馆在此“落户”,把“精神食粮”送到居民家门口,辖区内旅游休闲佳境、教育园地资源,搭起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大舞台”,猜灯谜、书法表演、潮曲演奏……一年四季活动不断,处处欢声笑语。

  文化工作结出累累硕果:人的素质提升了,机关效能随之提速,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天下第一难”的计生工作难题迎刃而解,下岗群众重新找到“饭碗”,基层党员把便民为民的“快车”开得马力十足。

  ■声音

  黄奕蠧(石炮台街道党工委书记):汕头日报最近在全市首次开创《基层采风》栏目,集中反映了基层有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充分体现了新时期办报方式和表现手法的创新。一系列报道内容有广度、事件挖掘有深度、表达手法有可信度,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真真正正把版面留给基层群众。辖区干部群众认为报道十分亲切,说的就是身边人、身边事,对基层工作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下东浦:老兵写新传

  在西藏当过7年兵的老党员吴茂川,毅然抛弃大城市的闲适生活,在短短3年多的时间里,将下东浦村带进了先进的行列,破解了一道农村工作难题。

  走马上任村党支部书记的吴茂川第一件事就是抓治安促稳定,很快将治安形势扭转过来。吴茂川别出心裁通过召开“听证会”依法依规收回了南山林场的管理权。紧接着,又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利用群众合力依法收回被非法占用的建设用地使用权,解决了村民挂欠地皮款问题……从而树立了班子核心层的威望。村里又先后制定了相关制度,推行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以制度管人管事,管理走上了正轨,为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矗

  ■声音

  吴茂川(下东浦村党支部书记):汕头日报的宣传,对我们的工作促进很大。我现在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那就是如何把村的经济发展起来。我会一如既往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工作,变压力为动力,加快发展经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