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东盟“老外”连蹦新名词 感叹南宁生活“国际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12:14 新桂网

  新桂网-南国早报 记者钟亮 实习生周邦坤

  国际化、巨变中的城市、巨大商机、饮食文化魅力……这些新名词,出自东盟各国人的口中。这些“老外”大多在南宁生活了几年,在他们看来,这正是目前南宁发展变化的真实写照。

  感受南宁酒店“国际化”

  柬埔寨留学生吴松英生在柬埔寨,却在泰国首都曼谷长大,又来南宁进修汉语,也算是个“国际化人物”了。说起南宁,她感受最深的是南宁“国际化”进程飞快。

  关于南宁“国际化”,吴松英感受最明显的是酒店的变化。

  2002年来中国后,她父亲的南宁朋友就常带她去饭店和酒店,品尝美味佳肴,但不少南宁的饭店都以中国特色为主,缺少东南亚风味的菜肴,那时候,要找很多饭店,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口味的菜。

  自从去年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以后,广西和东盟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南宁的饭店、酒店的国际化速度很快。“现在我发现,南宁大多数四星级以上的饭店,都有了东盟特色佳肴,在那里吃饭可以体验一种回家的感觉”。

  吴松英告诉记者,南宁四星级以上的饭店、酒店有什么东盟特色菜肴,她都了如指掌。她父亲来南宁的时候,吴松英还做父亲的向导,领着他去南宁的饭店品尝美味的家乡菜,连她父亲也对南宁酒店的国际化进程赞不绝口。

  泰国教师回头觅商机

  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有位泰语教师叫潘丽。她再次回到南宁,是中泰之间日益巨大的商机吸引她回来的。

  2002年9月,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首期国际青年干部高级研修班开学,泰国的潘丽来到南宁,开始了为期一年的学习,一来到南宁,她就迷上了逛街。“建政路的每一家商店我都逛了好多遍,老板们都认识我,我说汉语发音不准他们都会帮我纠正,教我怎么说,有的老板后来还成了我的姐妹。”潘丽说。

  潘丽逛街,本来是为了练习汉语,顺便了解南宁,可后来她渐渐发现,南宁的饭店很难找到正宗泰国食品,商店内也没有什么泰国特色商品出售,她和同胞想吃泰国菜时,常常要自己动手。

  有需求就有商机,有特色就不愁销路,潘丽从中发现了巨大的商机:引进正宗的泰国食品等,肯定“钱途无限”。潘丽说,留学时发现的商机,也是她重回南宁的动力之一。

  学成归国后,她对此一直念念不忘。

  去年她得知广西国际青年交流学院需要一名泰语教师,便再次来到了南宁。

  说起自己的商业计划,潘丽如数家珍:“泰国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美味小吃,很多菜肴味道很好;泰国丝绸厚而结实,是很好的布料,试穿一下泰丝肯定会有惊喜。”此外,她也认为泰国特色装饰材料、手工艺品都将会得到南宁顾客的喜爱。潘丽早就跃跃欲试,想投身商海了。

  商场超市很有国际水准

  来自越南的阮友长说,在南宁的诸多变化中,他最欣赏的是交通的改善。很多街道原来都很窄,道路还坑坑洼洼,可常常是“一夜之间”就变了样。

  朝阳商业圈的变化给越南姑娘阮雪莉的印象最深。阮雪莉说,以前朝阳广场附近还没有大型的综合性商业广场,他们只能去挤老的商业楼,买一样物品走一个地方,现在的朝阳广场周边商店林立,逛起来很过瘾。吴氏碧则感叹,綤东的繁华才是南宁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缩影。她说,以前自己经常乘车经过綤东,当时綤东还是一片荒野,但现在到处是现代化的写字楼和住宅区,变化实在太快了。

  泰国女孩卜维吉告诉记者,两年前她曾经来过南宁,印象中当时没有几家像样的大商场和游乐场,是个很普通的城市,但两年后再次踏上绿城南宁这片土地时,卜维吉不禁感叹:“要不是事先来过,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南宁1她认为,朝阳花园一带最具有浓厚现代商业气息,很多大型购物商尝超市有国际水准。

  原来南宁离老挝这么近

  2000年8月,苏拉朋以优异的成绩跻身老挝全国高考成绩前100名。

  他被首都万象著名的都都大学工程系录取,还参加老挝国家公派留学中国的考试。在都都大学学习的一年里,他刻苦学习,终于考得了优异的成绩圆了自己的出国梦,被广西大学录龋

  对于苏拉朋来说,中国是个耳熟能详的国家。苏拉朋告诉记者,他在老挝时,常在新闻上看到关于中国的消息,老挝也有一些华人学校,常常能接触到华人。不过,他以前只知道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的大都市,从没听说过中国有广西这个地方,更不知道南宁。看到录取结果后,他赶紧去查地图,发现原来南宁离老挝那么近。来到南宁后,他发现饭菜的口味和生活习惯都与国内差不多,这让他感到欣慰。

  苏拉朋学习非常努力,来南宁还不到一年,他就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HSK)的中级考试。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时,他还曾经为一家中国企业做老挝语翻译,向老挝客人介绍中国的产品。在展馆内聚集了两国的人,感受着他们的交流,他突然觉得老挝与南宁商业联系原来可以如此密切,距离感顿时消失了。

  饮食文化也有“国际味”

  来自马来西亚沙捞越州的刘淑慧是客家后裔,来南宁是为了进修汉语。她平时对中国的了解就很多,但来南宁10个月后,仍被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折服,最难忘的,是见识了“枕头粽子”。

  有一次,刘淑慧的一位农村同学回家过节,带回一个足有枕头大的粽子,与她们一起分享。一见到这个粽子,刘淑慧惊讶不已。这个粽子让她知道,南宁原来还有很多特色食品和丰富的饮食文化。南宁的特色烧烤也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马来西亚也有烧烤,但只烤肉串,没想到南宁什么食品都可以烤,连蔬菜、玉米都可以烤来吃,这更加强了她了解南宁饮食文化的兴趣。

  在刘淑慧看来,南宁的食品非常丰富,这里不仅能够吃到马来西亚也有的榴莲、山竹等水果和蔬菜,还能吃到在马来西亚很少见到的一些“珍稀佳肴”和果品,这说明南宁的包容性很强,让外来饮食文化也能在这里生根发芽。

  编辑:邓慧 作者:钟亮 周邦坤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