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山西古村镇:探求保护与发展之路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04:48 山西日报

  9月15—17日,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和山西省建设厅主办的“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国际研讨会”在我省临县碛口镇召开。会上来自国内外的30位专家学者联名签署发表了《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宣言》,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古村镇保护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宣言也必将对山西古村镇探寻保护与发展之路起到极强的指导意义。

  一种历史的责任与契机

  在那一长串签名的专家学者中,很轻易的就可以找到我国建筑学界的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两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周干峙先生、著名文物保护专家、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清华大学教授朱自煊先生和楼庆西先生等。几位先生长期从事中国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在谈到古村镇价值的时候,他们认为,这些朴实、生动、鲜活、极富文化内涵的古村镇,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它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积淀了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现在全国的古村镇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分别是:江苏、浙江等地的江南水乡古镇;以山西为代表的北方古镇;安徽南部的皖南古镇;

福建的客家土楼;西南少数民族的古村寨落。由于这些古村镇的建筑历史文化遗产极其脆弱且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经济发展中盲目无序建设的破坏力度又在加大,相应的保护措施无法到位,许多古村镇正在遭受一场前所未有的“劫难”,有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

  专家学者对于古村镇的担忧以及对于加强保护的疾呼,不禁让人联想到上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对保护北京古城所做出的努力和倾注的心血,巧合的是,这次参加保护古村镇的专家中,就有许多人是梁先生的学生。楼庆西先生当年曾作过梁思成的研究助手,并深得先生的真传。历史何其相似,虽相隔两个时代,但不同时代的两代人都在做着同样一件事情———拯救和保护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让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得以延续牎

  “这是一种无法推托的历史责任”,楼先生说,“这同样也是一个契机,一个面对严峻形势刻不容缓的进行保护的契机,对于山西的古村镇,尤其如此。”

  山西古村镇:中华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我省是中国现存古代建筑最多的省份,总量达到18000余处,素有“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宝库”的美誉,以“时代早、价值高、数量多、品类全”而享誉于世。除了众所周知的宗教建筑,山西还留存有大量非常珍贵的古村镇。大家熟知的乔家大院、王家大院、皇城相府,实际上就是古村镇的有机组成部分。

  从现存的古村镇分析,我省比较完整和讲究的古村镇主要分布于汾河流域的太谷县、平遥县、祁县、介休市、灵石县等地,沁河流域的阳城县、沁水县、泽州县等地,以及黄河岸边的临县碛口镇。山西之所以有众多的古村镇,主要归结于三方面原因:一是坚实雄厚的经济基础;二是纯朴淳厚的民风;三是成熟完善的营造技术。

  我省的这些古村镇多因地制宜,顺势选址,择吉而居,布局合理,在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力求顺应自然、利用自然、点缀自然,强调“田园山水”和“耕读文化”。由于山西多山,不少古村镇高低叠置,参差错落;又由于山西民风淳厚,古村镇也古朴厚重,高大结实。这些古村镇中的古巷、深宅、雕刻、传统工艺、民间艺术中充满了质朴之美;格言警句,烙刻着历史的印迹,散发出

传统文化的墨香。古村镇中院套院,门套门,那些琉璃飞甍、砖石照壁、木雕、石雕、砖雕、楹联、匾额都孕育着深厚的人文内涵。这些古村镇是中华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

  保护与发展:留住历史传之后人

  由省建设厅村镇管理处主持的山西古村镇调查表明,初步选定的54座相对保存较好的古村镇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破坏问题,有些地方还有继续恶化的趋势。以碛口古镇为例,在当地积极筹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同时,就遭到来自大洋彼岸的当头一棒。今年6月,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在纽约宣布碛口古镇被列为2006年世界百大濒临危险的文化遗址,这是世界向中国,向山西发出的一个紧迫的不祥信号。碛口古镇就是山西古村镇的一个缩影,碛口面临的问题也是山西古村镇所面临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面对这些亟待保护的“历史遗产”,专家学者们不仅给山西古村镇,更给中国的古村镇保护与发展开出了药方,提出了五点建议。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为古村镇保护提供有效的法制保障。

  二是编制和完善保护规划,提出保护目标和具体措施,作为古村镇保护的行动指南。

  三是社会各界和地方政府应围绕古村镇保护加强合作,共同开展保护工作;特别要帮助欠发达地区建立起保护机制,抢救濒危的古村镇,使古村镇免遭破坏,得以科学保护、精心维修、延年益寿、继承发展。

  四是积极鼓励科研单位和个人围绕古村镇保护和利用,开展多学科、多视角的考察研究,推出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措施和方法。广泛呼吁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加强古村镇保护的宣传和教育,普及古村镇的保护知识。

  五是古村镇中大多数传统建筑的所有权、使用权属于当地居民,他们对保护和维修负有他人不可替代的责任。因此,加强居民教育和鼓励公众参与古村镇保护至关重要。而外来游客应遵守古村镇保护的法律法规,尊重古村镇的风俗习惯、乡规民约。

  这些建议,更让记者想起一位一直在坚守着的老人,清华大学的陈志华教授,一位已经在碛口镇以田野调查的方式进行乡土建筑研究长达十几年的老人,在他编著的那本厚重的《古镇碛口》中,他将自己的工作形容成是和时间以及一种破坏的力量在赛跑,“也许下次来了,这次看过的一座建筑物就已不存在了”。

  老人说,我们所有的努力,我们对于这些古村镇和那些精美绝伦的古建筑的保护和发展,其实都是在记忆并留住历史,为我们这一代,更是为了下一代。

  本报记者张临山本报实习生张海茳(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网络编辑:张清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