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家事街事:芝麻大米拼出失传民俗(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26日15:46 金羊网-羊城晚报
  文/图本报记者 杨媛 通讯员 天宣 杨茹

  天河珠村有个“乞巧婆婆工作室”,工作室里有几十个老阿婆,这些阿婆年年都要大显身手

  50厘米长、小指般粗细的一炷香,表面上个挨个地粘贴着一粒粒芝麻,拼摆成上千朵绽放的梅花。

  走进天河区珠村祠堂的乞巧婆婆工作室,还能看到每年七夕“摆七娘”时用的绿豆大小的绣花鞋、指甲大小的扇子……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费眼费神的精致手工艺品,全是珠村乞巧婆婆工作室里的婆婆们亲手做的,她们中年纪最大的已经有85岁了。

  寻回失传旧民俗

  连乞巧婆婆们也数不清乞巧婆婆工作室里的成员数,因为村里的巧手婆婆足足四五十人,她们平时在家做做手工,每年七夕节前几个月才聚到工作室里来。

  85岁的乞巧婆婆黄彩余是乞巧婆婆工作室的元老,如今依然眼明手巧。她说,做手工艺品起初只是想消磨时间。1998年,黄彩余和另外三位六七十岁的婆婆带大了孙子,就想找点娱乐来消磨时间。珠村古有“男扒龙船女摆七娘”的习俗,她们想起小时候每到乞巧节,村里各家姑娘都把手制的奇巧“玩品”摆出来比一比,一求心灵手巧,二求婚姻巧配。四位婆婆找到了“娱乐”。

  做“摆七娘”的手工艺品,婆婆们小时看过,可从来没学过。第一次动手,做什么呢?几位婆婆聊了一番后,决定用纸板做个村头小“牌坊”。她们每天早上走路到村头看一次牌坊,记在心里,回来就做一点。第二天再去看一点,回来再做一点。跑了一个多月,一个小牌坊惟妙惟肖地“变”出来了。

  当年七夕,四位婆婆用亲手做的牌坊、公仔、花果摆了一台“七娘”,村民们看到丢失了几十年的民俗又回来了,高兴得连声夸赞,乞巧婆婆们心里乐开了花。
家事街事:芝麻大米拼出失传民俗(组图)
还要搞搞新意思

  这几年,乞巧婆婆的名气越来越大,成立了工作室,人也越来越多。60岁以上的婆婆们还手把手地带出一群中年的乞巧姐、青年的乞巧女,最年轻的才26岁。不过,每年的乞巧节,婆婆们除了和后辈们一起动手做芝麻香、做用米粘成的米花、做牛郎织女公仔这些以精致著称的“例牌”,她们总要“搞搞新意思”。

  乞巧婆婆们说,有一次她们想新做一套八仙过海的人物,可八仙究竟长成啥样,她们个个心里没底。后来她们发现村里一家酒楼大堂里挂着一幅八仙图,于是婆婆们天天到酒楼去饮早茶、看八仙,饮了一个月的早茶,终于把一套改良版的八仙公仔做了出来。

  还有一次,乞巧婆婆们要做一座漂亮的鹊桥,村里村外就是找不到范本,苦恼得睡不好觉。那时,一位婆婆到西樵山游玩,看到了山上一座桥,顿时觉得鹊桥就应该是这样的。于是,她在桥下足足看了几十分钟,硬是把桥的样子记了下来。
家事街事:芝麻大米拼出失传民俗(组图)
(观宇/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