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苏州私塾开课引发争议 老师着长袍教《弟子规》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10:54 桂龙新闻网

  私塾曾经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形式,但是近代以来,私塾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10月29日,苏州菊斋私塾的开课仪式,让舆论的目光重新投向这一已经消失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形式。有人为这一举措叫好,而有人则把这一做法视作作秀。那么事件中的当事人又是怎么看待它的呢?昨日,记者特赴苏州采访。

  老师穿着长袍教《弟子规》

  “华夏文风,首开三代。校庠以传,孝悌以载。先师设帐,亚圣承言。汉唐大兴,宋明以传……”29日下午,张志义老师穿着一袭无领、巨袖、对襟、束带的灰色长袍,在菊斋私塾对着台下的6个弟子,高声诵读着《菊斋私塾开班文》。

  这是菊斋私塾开学仪式上出现的一幕。在正式开课前,菊斋私塾举行了开学仪式。张志义先点了一炷香,用以计时,然后向学生介绍了孔子的生平,带领学生向挂在正前方墙上的孔子像三鞠躬,然后诵读这篇《开班文》。

  台下6名学生,最小的6岁,最大的11岁,挺腰盘腿端坐在无腿方凳上,他们面前是1尺高左右的无腿方桌。老师诵读完《开班文》之后,他们打开《弟子规》,听张老师讲解。他们发言踊跃,张老师任由他们发挥。一炷香点完,一节课结束。课后,学生们到私塾后面的院子里玩耍。“每周六上三堂课,一堂课40分钟,”张志义介绍,“学的科目主要分蒙学、经学、韵文三大主体,穿插讲授古乐、书画、茶道等相关知识。”

  三纲五常也是教课内容

  张志义介绍,菊斋私塾的教学总纲是德、文、言、行,德行放在第一位。孔子的教育思想也偏重德,以修身为主做一个正人,孔子的弟子颜回死的时候,孔子哭得最伤心,因为在众多弟子中,颜回德行第一。

  三纲五常是儒学在宋明的标志,通常也被认为是封建统治禁锢人民思想的东西,是封建糟粕。那么教授儒学的私塾,教不教学生三纲五常呢?张志义回答:“教,这是儒学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可能回避。”

  为何采取私塾形式教学

  私塾这一做法,苏州某小学一教师认为是在作秀,而张志义则称:“私塾只是一个形式,并不是目的。采取私塾的形式只是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让他们更好地融入古代的情境中去,让他们能静下心来,真正学一点东西。”对外界的批评或者赞扬,张不以为意,他说,对这个形式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私塾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小班教育,对中国教育来说,这既新鲜又熟悉。

  张志义说:“这只是我想做的事,去做了而已,没有想更多。”

  家长让孩子来受熏陶

  11岁的方伯宁是班上最大的学生,他的爸爸方振把他送来读私塾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孩子来受熏陶。方振称,孩子现在的教育里,国学的成分很少,而对于传统的东西,他们这代人知道的也不多。之前他曾经在一个电视讲座里听到台湾省一个国学大师讲述传统教育对孩子的影响,特别是在道德方面的影响无法量化。现在社会上很多东西都是以法律来调控,如果以道德来调控,可以起到法律无法起到的作用。送孩子来念私塾,不是让孩子具体去学什么,而是让他来受熏陶,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菊斋私塾是个“公司”

  薛岩汲是菊斋私塾的3个合伙人之一,负责私塾的日常工作,头衔是苏州市菊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志义负责教学,另一个人负责一个已经开办5年的网站。他和张志义结缘是因为2人都爱好古典文学,喜欢进行诗词创作。2000年,他们在北京参加一个聚会时相识,从此以文会友。2年前,他们想到开办一个私塾,“走了很多地方,最后直觉让我们选择了苏州。”薛称。

  “我们咨询过,现在对开私塾没有统一规范,因为它不是学校也不是培训机构,相当于家教性质,”薛岩汲说,“所以,我们只好先成立一个文化传播公司,取得合法资质,‘私塾’算是公司的业务。”

  苏州复古教育现象

  近年,在江西、湖南、上海、重庆等地,均出现教学生做古诗、读经文的现象,而这种复古现象,一年前在苏州也开始出现。去年9月,三香幼儿园开设“读经班”,由苏州教育学院老师顾梅带领学生每周学习2次《弟子规》,这是苏州复古教育的第一个尝试。

  10月30日,顾梅和张志义、薛岩汲探讨私塾教学,从下午3点一直谈到晚上10点。昨日,他们又坐到了一起。大学毕业后才开始接触《弟子规》的顾梅描述自己教学生学习《弟子规》时说:“感觉是离开好长一段时间,又慢慢走回去了。”

  来源:南京晨报选稿:韩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