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夫子庙民俗遭遇历史性尴尬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09:04 南京晨报

  连日来,晨报不断接到读者来电,说上周关于夫子庙文化的系列报道,读来意犹未尽,一些老南京感叹现在的夫子庙民俗味淡了,不好玩了。

  现在夫子庙:好看不好玩

  只有满目小商品

  “恕我直言,现在的夫子庙好看却不好玩了。”50多岁的南京市民谷万中在来信中写道。

  谷先生笑言,他出生在夫子庙,是喝秦淮河的水长大的,可谓夫子庙发展的见证人。如今的夫子庙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桂落花格窗,古朴典雅的绰约风姿,从外表上看,和以前比可谓天壤之别,很是好看。但繁荣的外表,给人们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大概就是满目的小商品市场,游艺场馆多是些档次不高的游艺,当年的乐趣一点也寻找不到了。

  “现在的夫子庙,商业味太浓。小时候,没事就去夫子庙的我,现在一点也提不起去的兴趣,看到以前民间艺人表演之地变成了酒楼或是商店,我就伤感。”74岁的谭先生30年代出生在夫子庙,说到此,他身有同感。

  我只在夫子庙呆30分钟

  戴先生家住枫丹白露,经常要带外地来的亲友游览夫子庙,但他对夫庙的印象非常不好:“我最多在夫子庙呆上30分钟,因为实在没什么好玩的,带着亲友们在文德桥、大成殿、泮池边照上几张相,最多再花20分钟吃点小吃,然后就走人,那些服装店、音像店什么的从来不进去,南京遍地都是。”他认为,夫子庙没有可以让人留流忘返的东西,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布景”,人们在那里拍点照片,证明曾“到此一游”就够了。

  昔日夫子庙:虽然破败却有玩头

  解放前,夫子庙破败萧条,疮痍满目,当时旧有建筑只剩泮宫(旧时学宫)、泮池石栏、大照壁、聚星亭以及明远楼等屈指可数的几处,房屋多已破旧,面目全非。

  曲艺飞车热闹非凡

  “即便如此,那时,夫子庙依然是南京城最热闹的地方,只有七八岁的我就喜欢泡在夫子庙,每次都呆上几小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谷老介绍,自泮宫被辟为“人民游乐场”后,就变成了戏曲游艺百花园,不但有京剧、扬剧、越剧,还有曲艺、评书、皮影、游戏、杂耍等活动,享有“活红娘”美誉的宋长荣、著名飞车走壁大师蔡少武等先后来此登台献艺。

  相声大师经常献艺

  “至今我仍认为,当年夫子庙的相声堪称一流。”谷先生说,相声大师“单口大王”刘宝瑞与侯宝林大师被全国相声界誉为“北侯南张”之一的张永熙先生的精彩表演他都有幸听过。那时,200人的场子每次都座无虚席,2分钱就可听一段,当年大师们身着长袍、手拿折扇表演的情景,至今还历历在目。

  说书卖唱挤满大成殿广场

  “那时住夫子庙真的很有眼福!”74岁的老南京谭先生感慨,在儿时的他看来,好玩的地方,除了人民游乐场,就是大成殿前的广场了,一块篮球场的的水泥地,成为民间艺人的天地,说书卖唱的、玩杂耍变魔术的、还有草台班子,他最佩服的是独轮车表演:“那时,小孩子看戏是不要钱的,只要帮他们围个场子就可以了。”

  专家:老百姓喜欢的民俗没了

  学子赶考形成超旺人气

  58岁的薛冰,在江苏省作家协会供职,从80年代初参加南京文化研讨会时,他就开始关注南京文化,特别是夫子庙文化。

  “有人生活才有民俗。”薛冰先介绍,南京有2000多年的历史,主要人群活动地方就在夫子庙地区。随着贡院的建立发展,江苏、安徽及山西的学子都到南京赶考,最多时达到2万多人。虽然考试3年一次,8月份举行,但2月初要进行预考,由于交通不便,头年秋冬,参加预考的人就赶来了,在此相互交流。预考后,一部分学子就在南京留居,有的人干脆在夫子庙附近住几年,连续考。

  人群聚集形成市井文化

  这样,专门为学子服务的行业应运而生,如酒楼、茶馆、小吃等,这渐渐形成了市井文化,也可谓民俗文化。稍高一层次的则有各种手工艺品,如腊月里的年画、正月里的花灯、乐器、徽雕、木雕、彩塑、瓷刻。再就是南京大戏院,南北各派京剧名角都曾来此献艺,张桂轩、李桂春、毛韵珂等前辈名伶,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四大名旦,以及孙菊仙、周信方都曾在夫子庙留下过倩影,在曲艺舞台上,王少堂、王树田、刘宝瑞、刘金全、白云鹏、富少舫、高元郡、严凤英等也各显身手,此外,沿秦淮河文德桥至大中桥一带,也是南京地方曲种白局的演唱中心,随地成群,坐唱为地,自成为景。

  市井文化逐渐衰落

  所以说,夫子庙地区原有的特色,并不是一般商业经营,而是一种值得深究的“夫子庙文化”。60年代,原先的手工艺品和各种娱乐项目被“扫荡”一空,连茶点小吃也改小为大、化精为粗没了“味道”;另外商家的特色经营都向大路货、中低档的日常用品靠拢,大成殿和东西市场变成了名居。20世纪80年代夫子庙重建时,商业区开始复建,加上一些民间艺人后继无人,老字号萎缩,民俗文化也逐渐衰落。

  年轻人远离传统是民俗文化衰落的因素之一

  薛冰说,由于现在可选择的娱乐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不像以前的只集中在几点,在家中就可欣赏的东西,不一定要去夫子庙。另外,民俗文化在夫子庙地区渐渐衰落,还和年轻人这一群体有关。改革开放后,西方的生活方式、文化渐渐传入,迅速成为社会强势,年轻人不自觉地去模仿西方的东西,远离传统的东西。失去人气的民俗也渐渐走向边缘。

  仅剩下二三十位民间艺人

  为保护和发扬民间艺术、彰显民俗文化,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街道办事处,南京市秦淮区文化局、文化馆特意成立了东水艺苑社区民间艺术馆。据馆长吴超介绍,据目前统计,在夫子庙地区的民间艺人有二三十人,每逢过年才聚一下,一些老艺人也很难找寻,所以,民俗文化的传承也存在困难。

  对此,秦淮区文化局的有关人员也表示了忧虑。他们介绍,历史上,夫子庙汇集了大量的手工艺人者和民间艺人,但这些民间艺术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许多民间艺人后继乏人,虽然已发起拯救活动,但因种种原因,进展起来却很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