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老洋房烙上了公正印记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1:52 新民晚报

  城市是有记忆的,城市里的老洋房更是蕴藏着无穷回忆。本文所述的这起官司,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老洋房里的事。

  为了上一辈留下的巨额家产,子女们诉诸法律求解决,涉及的标的既有房产、又有字画、家具。法官们运用法理智慧加耐心,给老洋房纠纷画上了完美句号。

  厚厚诉状讲述一个完整家史

  去年6月初,在南京工作的葛治向本市静安区法院起诉,把二哥葛康、大姐葛芳、二姐葛华和已去世大哥葛炜的子女3人告上法院,要求对父母生前遗留的财产进行分割,其中包括坐落在本市巨鹿路上的一幢老洋房及洋房内的老家具、字画等物品。

  在双方为法院提供的厚厚一叠材料里,诉说了葛家“家史”。原来,他们的父亲葛元解放前是上海一家针织内衣厂的老板,于1946年买下了这座洋房。大哥葛炜于解放初期去鞍钢支援国家钢铁建设,直到晚年才回到上海宝钢工作,他的子女有的现在仍在外地工作,1994年,葛炜因病去世。

  再说原告葛治,他上世纪60年代初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大庆油田,后来在南京某炼油厂落户下来。上世纪70年代初,原在上海某医院工作的大姐葛芳,也被安排去了昆明当医师,二姐葛华则在上海一家医院任主任医师。长期以来,主要是二哥葛康和他的子女与两位老人一起生活。

  1994年,父亲葛元去世,3年后,母亲印某也撒手人寰。但之后,房产一直没有处置。

  法庭内外众人协商一度“搁浅”

  2004年10月11日,法院向案件的当事人送达法律文书。庭内庭外,大家对如何继承这幢209.9平方米的老洋房产生了不同看法。以葛治为代表的外地落户子女希望能平均分割,但一直与父母居住的二哥葛康和他的3个子女认为,对父母照顾最多的他们,应该多得继承份额。葛康的3名子女还表示,因居住在老洋房内,他们在“文革”中饱受牵连,还失去了当时福利分房的机会。休庭后,原告葛治提出对老洋房及家具、书画予以鉴定要求。

  2005年1月,上海价格认证中心对老洋房作出了鉴定,认定当时洋房市场价格为431万余元,其余榉木桌凳、红木床架、床头柜和书画为1.67万元。再次开庭后,绝大多数人都同意接受调解,却在分配比例上“搁浅”,因为,哪怕相差1%就是几万元钱。

  二哥去世案件发生新的变化

  在承办法官努力下,各方渐渐找到共同接受点,但在2005年2月,却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二哥葛康因患脑梗、心肌梗塞突然去世。案件审理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原来作为第三人的葛康的3名子女成了转继承的被告,葛康的妻子也成了被告。为此,承办法官同意死者家属提出的宽限1个月开庭期限的要求。

  面对案情变化,幸好葛家的几代人都比较理性谦和,加上法官的耐心调解,原先坚持要老洋房产权的人同意分割房产,还有的人则愿意降低比例。

  调解结果继承人各有所得

  今年9月下旬,承办法官考虑到原被告近10人,有些人还是从外地特地赶来上海的,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趁热打铁调解,终于使案件达成了一致意见。该老洋房价值按照对父母照顾多少分配比例,倾向于二哥及其子女,产权归二哥的儿子一人所有,再由他分别付给其他人钱款,最多的得到106万元,最少的也得到25.8万元。

  在这起案件中,法官先后收到各方当事人的来信多达30余封。尽管这些来信中没有提到“公正”二字,但法官的“公正”早就通过实际行为印在了他们心上,而巨鹿路上的老洋房也由此记住了这起审理公正的案件。(文中人物均采用化名)

  本报记者宋宁华特约通讯员李鸿光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