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文化发展关系到城市的未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4:46 深圳特区报

  专家学者、图书馆负责人和市民代表做客深圳市民论坛热议读书、文化和城市—— 文化发展关系到城市的未来

  1深圳人读书重实用

  看“闲书”的人较少

  深圳人爱买书、爱读书,6年前才来深圳的刘善普对此印象深刻。他说,深圳的读书气氛浓厚,大家都忙着充电,因为不充电就要落后,一年不看书就可能要下岗。深圳人读书到底有什么特点?

  曾作过两次深圳市民读书行为调查的胡野秋表示,从他们调查的情况看,深圳人读书的第一个特点是阅读以实用为主。读热门职业的书,比如电脑、会计、电子类等图书买的特别多,读的也多,看“闲书”的比较少。不过,这几年人文的书也有上升的趋势,说明通过6年的读书月活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人文。

  汪永成也表示,怎么读书、读什么书是市民文化需求的反映,与社会经济状况相联系,跟人口结构、产业结构有关联。深圳外来人口多、打工青年多,一般较少时间读人文的“闲书”。深圳产业结构中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大,这些领域发展快、知识更新快,迫使从业人员常常读书。

  第二个特点是读书有计划。在哪个阶段,读什么书很明确。比如会计师考试,他看会计学的书,等拿到助理会计证后,马上又读主任会计的书。这跟成才的步骤密切相关。汪永成指出,这是将读书计划和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了起来。

  第三个特点是从性别来看,第一次调查女性阅读高于男性8个点,现在却已经落后男性16%、17%。

  从如何读好书的角度,刘善普认为,读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要长年累月坚持不断地读,才能学到真东西。读书不是赶大集,不是凑热闹。建议深圳人读书要细心品味,才能真正品味出书的内涵。

  2图书馆服务功能

  需进一步拓展提升

  作为一名读书人、爱书人,刘善普提到,深圳方便市民读书的工作做得不少。但从图书馆、书城爆满的情况看,政府还有很多工作可做,像在社区设小型图书馆,引导建筑商、发展商建读书室等。也有网友问,深圳文化建设的投入怎么样?胡野秋回答说,在文化的软件和硬件方面,深圳都积极投入。原来有8大文化设施,现在又兴建了6大文化设施,新图书馆、音乐厅、中心书城等都将建成。像当年的深大等文化教育建筑都曾是深圳市的标志性建筑。

  图书馆副馆长卢素心也表示,深圳现在有380多家图书馆,社区、街道、区和市图书馆构成了四级图书馆网络,通过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比如南山图书馆、宝安图书馆等可通城通借通还。当然,与国外总馆下设分馆,一个总馆带着几百个分馆的模式不太一样,深圳市区两级财政是分开的,图书馆要连起来只能通过技术实现网络连接,还不是总馆分馆的系统。

  卢素心还特别提到,图书馆不光是一个藏书的地方,它是政府兴建的公益性的文化设施,是服务中心,可为市民全方位提供信息服务。图书馆有电子数据库、网络数据库,跟国外连起来,比如美国OCLC数据库,市民可直接查询,也可委托图书馆查询。图书馆本身就是没有围墙的大学。它主要的职能不光提供读书服务,还可提供信息检索服务,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市民能全面了解图书馆,充分地利用它。

  有一个网民问到,他在多伦多,任何一家图书馆都可以找到所需要的书,但在深圳常借不到需要的书,好书都被人借走了,是不是管理水平上跟加拿大有差距?卢素心表示图书确实跟不上需要,现在的书人比例,大概是全市常住人口平均每人1.23册,而国外发达国家能达到4册。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毕竟最大的深圳市图书馆1986年才开馆,滚动积累的书到现在也就是130万册左右,与高速增长的需求有一定差距。另外,我们的投入比国外也少,没有一个固定的预算。不过近年来,购书经费在增长,从每年400万、500万提高到1500万。而且现在随着四级图书馆网络的建立,每1.5万常住人口能拥有一个图书馆(室)。

  对此,胡野秋也深有感慨,他认为图书馆不但是一个硬件,最主要是放什么书、放多少书。我们兴建了一批文化设施,博物馆、图书馆、音乐厅,最让人关心的是政府有多大的投入把里面充实充满。

  胡野秋提到,去年他们去伦敦看大英博物馆,发现那里的建筑非常陈旧,设施非常落后。但是展品太好了。馆长说,我们去中国看了,中国博物馆硬件已经远远超过我们。在硬件设施上中国已经达到很高的程度,就是在内容上落后。

  3 市民实现文化权利政府有责

  “六年前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异想天开的策划”,特区文化研究中心文化产业研究室主任胡野秋深有感触地说。当年,他曾参与了深圳读书月活动的策划,当时许多人以为,在深圳这样一个经济型的城市,搞全民读书,大规模的、花一个月时间的读书,不太可能。但他指出,其实深圳是一个尤其需要读书的城市,激烈的竞争使大家需要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读书是“个人化”的行为,但是帮助市民读书,实现他们的文化权利,却是政府的责任。深圳政府承担起这个责任,通过“读书月”的集体行为在一个月里凝聚了良好的整体读书氛围。

  网民“绿水青山”认为,在“读书月”的热闹后面,反思政府的文化责任很有意义,反映出一种新理念:服务型政府也应体现在公共文化领域。据胡野秋介绍,通过不断总结经验,读书月已经越办越好,它已真正走入了公众,它走进社区、工厂,成了全民的活动,去年参加活动的市民大概有600多万人次,今年会有更多。

  面对丰富的读书节活动,有一位网民认为一个月时间太短,但胡野秋指出举办读书月活动,不是让市民只在这个月读书,其他月就不读了,而是要唤起人们对读书的热爱,养成读书的习惯。在推荐、讨论读书等集体活动之后,读书还是要回归本来面目——个人行为,只是个人读书的层次和品位已得到了提高。政府公共文化服务只能引导、帮助,不能代替大家读书。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的汪永成博士也认为,“读书月”是公共文化服务的一种形式,是由政府提供环境和条件,通过催化和扩大作用,鼓励和帮助市民读书,使城市向学习型城市发展。

  这种引导和帮助是否科学呢?有一位网友就提出,移民城市需要文化做黏合剂,但政府有没有调查过市民有什么公共文化需求?有没有考虑市民的文化消费特点,科学设计公共文化产品的种类和服务形式呢?胡野秋回答说,读书月是经过了调查研究而规划的,它已越来越适合普通市民的需求,现在每年有许多项活动,有读书知识竞赛、辩论、论坛等等,都是针对不同的文化需求来做的。当然,深圳还需朝这个方向努力。

  4 读书月要更关注劳务工

  读书月是为全体市民服务的,如何才能充分实现这一点呢?主持人刘丽华提到她就曾接到一个劳务工的电话,他说如果对劳务工有一个详细的规定就好了,他们感觉读书月对他们有点看得着、摸不到。

  对这个问题,胡野秋表示,第一,现在所有读书论坛都是免费的,市民凭身份证可以领票参加,欢迎劳务工也来。第二,对百万劳务工,有关方面也特别关注,比如专门为劳务工准备了许多活动,有来深青工征文比赛,可通过网络投稿,字数要求很低。另外每年还组织免费赠书,赠给工厂的劳务工。不过离百万劳务工的要求还是有一些差距。但这就是将来发展的方向,以后有一些活动可放在离工厂区很近的地方,让劳务工很容易、成本很低地参加活动,听到专家的讲座。当然这也需要劳务部门配合,要保障劳务工的休息日,因为活动都在周末举行。

  汪永成也表示,深圳市人口结构中很大部分是劳务工,他们在工厂区生活工作,政府应建文化设施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在工厂区、工业区周围建一些读书设施。卢素心则表示,这需要企业支持,当然政府可以制定政策要求企业合作。汪永成说,给员工读书的空间和机会,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对企业长远发展也有利。如何创造适合劳务工的读书方式需要探索,不光政府、整个社会都有责任。

  胡野秋表示,读书月的公益性不仅表现在服务于更多的市民,还表现在让市民通过读书活动参与社会公益事业。1-5届深圳“读书月”赠书爱心活动募捐图书1000万册,分赠到全国18省市、60多所学校,有数十万学生直接受益。深圳对口扶贫地区、西部地区、革命老区都是捐赠对象。书则是募集过来的,有书店、个人的捐书,还有学校学生捐课本的。

  5 文化决定城市能走多远

  文化是市民的基本需要,也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时候需要专门考虑。网友990就提出问题,深圳市将如何发展文化?

  汪永成表示,文化对一个城市就类似灵魂对一个人的躯体一样,非常重要。但是执行任何政策都需要政府的资源和能力,也需要一定的社会条件。客观地说,深圳市政府对文化也非常重视,可以预见,随着“十一五”规划的落实,以及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所有导向就会使文化政策在政府运作中越来越重要。

  另外,深圳在发展文化方面有自己的优势,应该大有作为,第一,发展与市场机制相匹配的文化产业。这符合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深圳在这方面应更进一步探索。第二,形成与和谐社会相匹配的公共文化。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不同的人生活在这里面,需要通过文化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在中国整个现代化建设当中,深圳应起探索作用。第三,在建立多元化、对外开放文化方面也可作探索。深圳处于改革开放最前沿,毗邻港澳,有条件吸收境外的先进文化。

  胡野秋说,从城市发展来看,一个城市最终能走多远,最终有多少影响力、辐射力,就要看这个城市的文化。文化必须有经济基础,深圳现在有这个坚实的基础。深圳提出“文化立市”,这是政府重视文化的最明确诠释。

  汪永成说,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实际上我们文化有多发达,我们城市就有多发达。文化将成为整个城市核心竞争力最重要部分。高楼大厦只要有钱都可以建起来,但文化不容易,需要不断地沉淀、努力。总之,先进的文化是使城市区别与其他城市的最重要的标志,深圳应该有这样的文化!

  6 是否可尝试

  搞文化彩票

  在国外,发展文化事业是政府职责,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单打独斗,而是要鼓励全社会参与,政府主要提供政策、法规。比如香港每年有1、2亿的文化基金向全社会招标,由政府管理,但资金主体是民间的。

  但由此也产生一些问题,网友303就问到,如果活动都由政府来搞,如何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政府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那如何提高监督的有效性、降低监督成本?对此汪永成认为,这应该分两个层面:第一,资源需要民间的资本。第二,组织这些活动并不应该非得政府亲自组织、出面。很多喜欢读书的人可以组织一个俱乐部、协会、组织。在这个方面,也需要改革和创新。

  对此,胡野秋提出一个设想,设文化彩票,比如英国有文化彩票,筹集的资金用于修缮博物馆、图书馆等。像我国体育彩票为体育设施的更新募集了大量的资金,福利彩票对民政事业的补助也大于国家投资。让老百姓直接捐10元,也许他可能不愿意,但如有可能中奖,他就会参与了。当然,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国家批准,需要立法支持。但深圳作为特区,要敢为天下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