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社会周刊]幸福的某些时刻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6日07:55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胥雅月(江苏盐城)

  好长一段时间,由于工作压力和莫名的愁绪,积压得我的心情无比烦躁,感觉生活真是无聊透顶,一点情趣也没有。

  偶然一天下午,我抛开工作,悄然回到家,看到秋日的阳台上,妻子侧身坐在一把
椅子上。三根银针在她的手上灵巧地闪动,阳台的地上坐着三周岁大的儿子,她拽着毛线,线团滚来滚去,黄绒绒的线团,吸引着蜷缩在阳台墙角边打瞌睡的一只小猫。小猫不停地追逐着线团,逗得儿子不时地发出笑声。午后的阳光洒满了阳台,妻子脸上一直露着恬静而幸福的笑容……

  那一刻,我蓦然有一种久违的幸福感从心中流过。每天为生活而奔波,为工作而自加压力,真没想到我会被家中阳台上天天都可能上演的平常的场景所感动。妻儿发现了我,儿子伸开双臂高兴地冲向我,妻则平整她手中还未完成的毛衣,贴在我后背,比试着尺寸的大小。一时,我任凭儿子在我怀中,用他的小手捏着我的鼻子;任凭妻的手指在我的背后轻滑地丈量尺寸,那一刻,我捕捉到了生活中的幸福。

  夜深了,妻、儿早已熟睡,我伏在书桌上,翻开一本四年前的像册,一张妻凸肚穿着孕妇服站在橘黄窗帘前的照片,撩起我阵阵幸福的回忆。妻怀孕那阵子,家里的窗子常常被她敞开着,风掀动橘黄色的落地窗帘,每天上下班经过楼下,我总习惯性地抬眼望自家的那扇窗前定格的画面,妻双臂环于胸前,凸起的肚子自豪地尽显眼前,恬静的笑容每天目送我上班迎我回家。忍不住,某一天,我借来相机,拍下了那一刻的幸福时光。现在午夜,我的心中突然像有一种幸福的潮水在涌动。我轻声走进卧室,替妻、儿掖好被角。看着他们酣睡的姿态,我心中感慨,原来,生活中这些简单的画面就构成了幸福的全部奥秘。

  生活的幸福,在于一个人是否有一颗对幸福敏感的心来捕捉。幸福生活其实就是由一系列生活细节组合而成,这与我们平时对幸福的理解有着很大的不同,以前也曾有过这样对幸福的理解,认为拥有事业的成功,金钱权力在手,便可拥有幸福,当我朝着这个方向疲于奔命时,却发现幸福渐行渐远。现在想来,这种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是一种错误的方向,因为当我为这种“幸福”付出巨大努力后,得来的却只是烦恼和劳累,而忽略了捕捉生活中幸福的时刻。

  其实,要捕捉生活中的幸福,挺简单,只要有一颗容易感动的心足矣———黄昏雨天中共撑着一把伞的恋人,相互紧偎着对方不让雨淋;清晨,牵着手的老夫妇漫步晨练;夜晚回家,有一窗灯火等着你……捕捉到生活中的这些时刻,那么你也感受到了真正的幸福,心也会随着这种幸福明朗起来……

  不变的称呼

  仲利民(江苏沭阳)

  那天下午,我们车间来了一位50多岁的老人,起初我们以为他是来找人的,可是当车间主任告诉我们这是新来的工人时,大家伙都笑了,这么大年纪了,不在家享享福,还来这里打工抢我们年轻人的饭碗啊!

  老人说他姓白,告诉我们说是他所在的企业倒闭了,没办法,出来混口饭吃。可是,我们这里的活计都是年轻人干的,要点儿技术,也需要点力气,白师傅这么大年纪了,他能吃得消吗?在我们干活时,白师傅还没有熟悉活路,跟在我们后面学,同事们看到白师傅笨笨的样子,都会取笑他,你这么笨,又这么大年纪了,还出来跟我们抢什么饭碗啊?白师傅听后傻傻地笑着,也不接话。那些年轻小伙子看白师傅人老实,又没有什么技术,就老白老白地喊,白师傅也不生气,总是喊他就应着。

  我感到工友他们做得有些过分,纵是白师傅没有什么技术,也没有啥地位,可是他这么大年纪了,我们也要尊重他啊!叫声白师傅不为过吧。当我把自己的看法给大伙儿说时,想不到他们“轰”地笑开了,你小子讨什么乖啊?他要是有个女儿,也与你差不多大,讨讨乖可以哄哄做个媳妇,可是他现在就单单一个老头儿来这里,你要敬重你就一个人敬重吧,还拉我们跟你低辈分儿干啥?

  这样,大家都不愿带白师傅学技术,我偶尔教教他,还会受到工友们讥笑。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势利,说真的,白师傅人真是不错,性格忠厚,也肯学,年纪虽然大了点,可是哪样事都不落后,力气活和我们一起争着干。多少次,我劝白师傅少去干重活,可以让我们年轻人多做点。然而白师傅没有停下,在那群工友“老白、老白”的喊叫声中,又干了起来。我明显感到,其中有的工友欺白师傅为人厚道,还故意让他多干活,有一次,我实在看不下去了,当面给指出来。想不到有人反驳我说:“老白技术不行,多做点力气活才能把大家伙的活扯平,他要是这也不愿做,那不成大伙儿养着他了吗?”

  我听了虽然感到生气,却也拗不过大伙儿,只能在平时多给白师傅一点帮助。白师傅悟性很好,那点技术活很快就熟了。大伙儿以后再捉弄他时,我就会反驳说白师傅现在的技术活已经很出色了。可是那群人又说:“不想干力气活,就要多做点技术活。”把本是自己的那份活交给白师傅去干,白师傅也不恼。

  就在白师傅与我们就要打成一片时,忽然听到消息说白师傅把我们的这个厂收购了。他原来就是几家大企业老板,这段时间是来了解一下这家厂的生产情况,熟悉流程后才下了决心斥资并购的。

  当我们那群工友再次看到白师傅时,不约而同地换了称呼,也多了尊重与惶恐不安,而当我还在怔怔地愣着时,白师傅向我走过来,“怎么不喊我白师傅了,你还应该叫我:白师傅啊!”我的嘴里不由叫出了那声熟悉的称呼,从他爽快的应答声中,我好像听到了幸福的未来。白师傅一定会给我们描绘一个幸福、多彩的未来生活!

  总统妈妈的厨房

  崔鹤同(江苏建湖)

  一位美国男孩在他出生前三个月,他的父亲就因为一场意外的事故去世了,母亲独自一人生下了他。为了维持生计,妈妈一边工作,一边读了护士学校,成为一名注册护士。她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抚养大了儿子。从小到大,孩子和妈妈的关系都非常亲密而融洽。

  在男孩的记忆中,从他记事开始,有妈妈待着的厨房便是最幸福最有安全感的地方。在那里,有妈妈为他准备的可口的早餐和晚餐,有妈妈替他准备好的上学吃的“三明治”。最重要的是,在厨房里,妈妈每天都要陪他聊天,聊的内容不固定,有时是学业的事情,有时是健康的问题,甚至有时就是聊聊他们对邻居的那条狗的看法。不管聊什么,也不管聊的时间有多长,孩子和妈妈都很愉快。聊天时,妈妈从来不把儿子当做小孩子,她很认真地跟儿子讨论一切,用她开朗的、坚强的性格跟儿子交流他们共同的梦想。当孩子15岁时,有一天在厨房里宣布,他将来一定要竞选美国总统,妈妈一点儿都没认为他是在异想天开。她认真想了一会儿,然后告诉儿子:“孩子,我相信你能行。妈妈也曾经有这样的梦想,只是当我觉得我做一个让病人喜欢的护士更合适时就放弃了。现在,对你来说,也许正是实现这个梦想的最好时机。”

  孩子当时真的只是一种少年的“白日梦”,可在妈妈的厨房里,他却得到了妈妈不容置疑的肯定和支持,可以说妈妈给了他谁都无法替代的自信和勇气。在妈妈的厨房里,孩子完成一种所有人生重要的选择,包括考进名牌大学,向心爱的人求婚,以及参加州长竞选,甚至决定角逐美国总统。这所有的关系到他一生的决策,都是在厨房里跟妈妈的沟通和交流中慢慢地从梦想变为现实的。而妈妈则把她所有的人生经验和对孩子的鼓励,都在厨房变成精神上的面包和奶酪,一点一滴地滋养孩子成长壮大。

  这个孩子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比尔·克林顿,他是美国当代最有魅力的总统之一。他的母亲也成为美国人民非常尊敬的女人。

  当记者采访克林顿,要他谈谈妈妈在他生命中的记忆时,他说得最多的便是“妈妈的厨房”:“噢,那虽然是一个不太大的地方,但是妈妈的爱却让我觉得那里好大好宽阔。”

  在美国,不管客厅和卧室有多大,厨房一定是最宽敞、明亮的。这不仅是生活习惯,更是美国人很重视在厨房里跟孩子交流的时间。当父亲每天在外奔波,很少照顾到孩子,那么妈妈就会尽力把晚餐准备得丰盛一些,把孩子的父亲尽快吸引回家,与孩子一起共进晚餐,共度欢乐时光,与孩子一起交谈,调动孩子愉快的心情,不仅增加了食欲,也培养了孩子开朗乐观的性格,使他满怀信心地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这无疑给了人们这样一些启迪:平时要注重多和孩子沟通,尤其是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但要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更要关心孩子的喜怒哀乐;要抽出时间和孩子待在一起,千万不可借口忙把孩子冷落一旁,让孩子成为情感上的“孤儿”;要创造与孩子“欢聚一堂”、亲密无间的小天地,让孩子沐浴着爱的光辉茁壮成长。是的,让聪明的妈妈用心爱,去营造一个“总统妈妈的厨房”吧,滋养孩子稚嫩的心田,放飞孩子七色的梦想!

  从孙龙拂说开去

  朱小平(北京)

  我祖籍是山东,所以很留心山东的人文史典。例如在清代,山东淄博曾经出过两位有名的人物。

  一位是蒲松龄,这位“遄飞逸兴,狂固难辞;永托旷怀,疾且不讳”。以写《聊斋志异》闻名世界的大文学家,人们是很熟悉了。

  另一位是孙龙拂(之獬),这位在清朝初年闻名全国的人物,现在人们是很陌生了。我去过淄博,也问过不少淄博人,皆不知其详。不过,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清朝入主中原后颁布的“剃发令”,即剃发改满装。“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种残酷之做法改变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生活习俗,在当时严重伤害了汉族人的自尊心,被视为奇耻大辱。而其首倡者竟然就是这位汉人知识分子孙龙拂。

  孙龙拂自幼聪慧,善谋略。明天启二年考中进士,授翰林院侍讲等职。以后投靠魏忠贤逆党,在任乡试考官时,竟录取魏党不会作文者中举,引起大哗而声名狼藉。崇祯帝登基后,孙列入“逆案”被削职归里。清顺治元年,孙龙拂竟然投降清朝,散家财练乡勇剿灭淄川举人王桢的抗清义军。因“功”被清廷授兵部尚书等职。在清初,汉人“衣冠服履一尊旧制”,明朝降臣皆长袖大服。而孙龙拂竟首先剃发改满装,而且令家人也改换服饰。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罗刹海市”篇中曾嘲笑过此事。孙龙拂犹不以为足,竟然上书清廷请改“衣冠束发之制”。

  剃发之倡激化了民族矛盾,引起汉族民众的愤怒反抗,也因此死去了无数反抗的志士仁人。天下之人无不愤恨引起剃发事端的汉人孙龙拂,他家乡的人民也异常痛恨他。顺治四年,山东高苑义军攻占淄川。城内居民蜂起响应,一举生擒了刚到江西搜刮民财归里的孙贼。此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亦有记载。

  当时孙贼“独缚至十余日,五毒备下,缝口支解……”而且他的一家全部被杀死。凡所闻者无不拍手称快,正在山东的顾炎武连夜写《淄川行》一诗大为称颂。

  孙龙拂是典型的读书人,聪慧而有才,善谋略,又能领兵打仗,何以如此下场?《研堂见闻杂记》曾云孙氏“原真心止起于贪慕富贵,一念无耻,遂酿荼毒无穷。”孙龙拂不喜诗文,精于交际之术。他本性狡黠,进入官场后更擅巴结拍马。羡富贵而贪财,品行不端。为官亦不清廉,终使一个有才的人走向末路。

  蒲松龄也是读书人,他正好与孙龙拂相反,屡试不第更铸就了他的为人:不羡富贵,不媚权要,善心向人,困厄毕生,终于成就了一代文豪。他被千古传颂,而孙龙拂却遗臭万年。

  鲁迅先生说过:“读经不如读史”,“学了历史来看现在,有如隔岸观火。”今天是昨日的延续,历史是今天的明镜,古人是今人的写照。今天发生的一切事情,在古代几乎是都发生过的,只不过形式上、词语上有所变化而已。

  不过,像孙龙拂那样的读书人,在今天不是仍然不乏其人吗?!

  人很需要赞美

  黄飞(福建福州)

  我有过这样一个经历:上司是一个很懂得赞美下属的人,只要他发现手下的哪一位工作有起色,就会用一句恰当而诚恳的语言加以赞美。他用赞美的方式来肯定每一个人的工作成绩,让得到赞赏的人工作更加卖力,工作也愈显出色。我的这位上司在赞美下属的同时,也得到了下属的衷心爱戴。

  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似乎无需赞美什么,也不知应该如何去赞美,从而在我们的生活里埋下了不愉快的“隐患”,这些“隐患”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常可能给我们生活带来麻烦。将心比心,许多人都愿意听到赞美自己的话,当别人对你说出一句恰如其分的赞美时,你就会以一种同样感激的心情回报他。这就需要你时时留意自己身边的人与事,如经常赞美你爱人的某一特点和长处,就会给你的婚姻带来美满。经常针对同事的一个发型、一款新衣、一条领带或某项工作成效予以赞美,就会为你带来一个和谐稳定的工作环境,而且还能使你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由于你真诚的赞美,使你身边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情绪激昂、精神愉快,而你也将得到应有的回报,时常沐浴在一种和谐,愉快之中。

  如果赞美能为你身边的人带来美好,能使他们的精神为之大振,那么你就不应吝惜一句合适的赞美。你会发现:其实工作需要赞美。

  你究竟是谁?

  王邦德(安徽安庆)

  写下这个题目,是缘于前不久朋友的一则“见闻”,说的是那天,他亲眼看见自己所敬重的一位领导,为停车位竟当街辱骂、扭打他人,着实让人无法理解!

  是气愤失态,是孰不可忍?然而偏偏是他,在朋友心目中敬重的这位领导,选择如此的傲慢与非正义。

  初听起来并没有明显反应,时隔不久,也生出些许的凄楚抑或困惑:不禁要问,做人做到如此,那你又究竟是谁?

  人们常说,只有自己最了解自己。其实也并不尽然!人可能最了解自己的饥渴冷暖,但在很多方面,人对自己就未必能说得清楚,而“未必能说得清楚”,其导致的行为方式也就必然不同。

  同样的例子,生活中不胜枚举。也许我们已司空见惯,也许我们已经麻木,并不少见的“两面人”、“多面人”就在我们身边!而究其原因:一方面,现代人自身定位感的“缺失”———白天文明不精神,晚上精神不文明者有之;见到君子是君子,见到小人是小人者也有之。另方面,现代人价值取向的“模糊”———看到丑恶,假装没看到,依旧面不改色谈笑风生,人们却会送你人情练达的评价;听到秽闻,仿佛在那一刻患了突发性耳聋,脸上毫无表情,人们反而会觉得你老于世故可以信赖。

  人之为人,既有天使的美德,也有魔鬼的邪恶,所以问题永远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古人讲究“修身养性”,现代社会追求构建和谐,说来说去,都离不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三种关系的认识和自身言行的“一以贯之”———否则的话,失去的就不仅仅是谁,简直可以失去一切。

  如此说来,你究竟是谁?也决非我“杞人无事忧天倾”了!

  礼貌

  陆勇强(浙江杭州)

  一位在酒店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最怕招待日本客人。不是说日本客人蛮横,而是日本客人待人的礼节太多了。

  你为他们送水、关门、打开空调……所有的一切都会获得满脸堆笑的道谢,这些工作都是服务人员应该做的,每做一样,他们就说一声“谢谢”,就觉得十分的别扭。而遇上女性日本客人更麻烦,她们会不断微微欠身表示感谢,脸上照样是真诚的。她们欠身了,你也不能无动于衷,也只能微微欠身表示还礼。

  这些礼数酒店里全培训过,但朋友觉得这些礼节让他苦不堪言。这主要还是文化传统上的差异所致,日本待客之道多而复杂,是深深植入每个日本人血液中的。但酒店负责公关礼仪培训的一位先生却对我说:“如果你了解日本,你就明白他们的礼节寓含着不同的意义。对于陌生人,他们的礼数周全,可以让你春风扑面。但如果是熟人,他们是不会摆出那么复杂的礼数的,也就是说,他们对你施以周全的礼数,恰恰说明你在他的心目中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

  对于他的说法,我似信非信。

  他说了这样一件事!一位女服务员在楼梯间摔了一跤,一时无法站立起来,当时刚好有两位日本客人经过,几分钟前,他们还对服务小姐施以周全的礼仪,但他们看到她坐在地上,却旁若无人地经过。

  朋友接话题说,相比之下,他对德国客人有好感。德国客人看不去是骄傲而高贵的,他不会像日本人那样满脸堆笑,甚至会对你的服务不周全提出抗议和批评,但他们却是和善的,很容易让人亲近。

  朋友说了这样一件事:刚工作的时候,他是前厅接待员,经常风吹日晒的。有一天,来了一对德国老年夫妇,朋友替他们拎行李,德国夫妇未露出感谢的神色。第二天,德国夫妇从外面回酒店,看到他时,老妇人突然朝他微笑了一下,慢慢走过来,伸出手,把他的衣领扶正了。

  原来朋友早起着装时没有照镜子。这个动作让朋友倍感温暖,他觉得那位陌生的德国太太就和自己乡下的祖母一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