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相声大师留恋40年前夫子庙演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7日07:45 南京晨报

  “你们找寻夫子庙民间艺人,千万别漏掉相声大师张永熙,想当年他那个‘火’呀……”近日,晨报“关注夫子庙民俗文化”系列报道在读者中引起很大反响,一位市民特意致电晨报热线这样说。昨日,记者拜访了被誉为“南张北侯”的相声艺术界泰斗张永熙。

  邻居看电视方知大腕就在身边

  “别看名气大,可脾气特好!”据邻居介绍,2002年之前,这幢楼的上上下下没人知道张永熙是个大腕。只晓得这对老夫妻特别好,从不给邻居添麻烦,谁家有个难事准会帮忙,自己却很少向别人开口。那年,电视上播放“第二届CCTV全国相声大赛”,看到屏幕上那位被主持人用非常尊敬的语气介绍的评委,才知道原来就是身边经常帮着打扫院落、收衣服的默默无闻的张老。

  大师甘守清贫生活

  张老的“寒舍”,一间不足40平方米的屋子,灰白墙,水泥地,衣柜把手的漆已脱落,四方桌的边角也微微张开了“嘴”,旁边是张木板床,泛白的布罩着一台25英寸的电视,置身其中,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墙上,张老和姜昆、马三立的合影,述说着主人的不平凡。

  张永熙虽已85岁高龄,但精神矍铄,一张口还是字正腔圆。他说,房子是1988年拆迁时搬过来的,虽然小点但沿河,他和妻子很满足,唠唠嗑,看看电视,散散步,兴起时还会说上段相声。

  儿子19岁时意外过世,家里就剩下二老,徒弟、徒孙们有如至亲的照顾,让他们备感欣慰。张老的徒弟们现在也都成了名人:梁尚义、李国先、孙玉亭、吕少明……他们有的继承了相声衣钵,有的是文化局、省市媒体的领导。

  从穷孩子到相声大师

  自9岁拜师学艺,张永熙已和相声结缘70多年。张老介绍,他是北京人,小时候家里很苦,奶奶做保姆,用烧饼、稀饭把他养大。七八岁时,经常和隔街的郭全宝(后来也成为相声大师)去天桥玩,那时就喜欢上了相声。回去后,两人就在四合院“表演”。

  1950年张永熙与关立明结成搭档,在南京红楼书场(今金陵饭店附近)演出,一炮打响,双双加入南京曲艺工作团。“那时真火,几百人的场子,天天满座儿!”回想当年,张老隐藏不住兴奋,“除了相声,京运大鼓、杂技……什么都有,名演员也不少:我的搭档关立明,‘张傻子’张宝华。”

  那时,他的名头响彻全国,天津请,济南留,张老都谢绝了,在南京,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在上海演出期间,市民买不到票轰都轰不走,北京的侯宝林也被火爆场面吸引而来,“南张北侯”由此得名。

  不在夫子庙演出已40年

  至今,张老还记得那时在夫子庙演出的情景。1956年,夫子庙的人民游乐场,艺人济济一堂,京戏、木偶、皮影、魔术等等,许多外省的游客也慕名而来,一天要演10多场。

  “从1966年到现在,40年了,都没在夫子庙演出了。”张老叹了口气,只有一次,是上世纪70年代,在夫子庙秦淮剧场演出《赞大桥》。刚上台,观众边流泪边鼓掌,经久不息,他不知说什么,只是跟着流泪,不停地鞠躬。上世纪80年代至今,除了在晚会上来一段,再也没“火”过。张老说,他现在都不怎么去夫子庙了,“它和从前大不一样了”,那时人们喜闻乐见的东西几乎没了。不过,走到曾演出的地方,虽然物是人非,但还能依稀追忆当年的场景。

  张老介绍,目前在南京说相声的已没有几个了,他的13个传人,只有3个徒弟和2个徒孙在从事相声事业。对相声的前途,张老用“茫然”来形容。他说:“我们把希望放在将来,但通往将来的道路在何方,却找不到……”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