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学生带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专题 > 正文

热点碰撞:“感动”课由谁来补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4:38 重庆晚报

  编者按:这几天,本埠各媒体都在作年终类盘点,各自隆重推出重磅“感动人物”与“感动事件”,在读者中引发不同声音。本报选发一组对立观点,供大家参考。

  甲方:林厚军(大学生)

  这种课我们补少了

  没有媒体,我们不知道刘念友,也不知道洪战辉。

  是媒体的力量,使他们在感动我们之后,还反射出国人道德品质的稀缺,亟待进行道德的重塑。与其说是刘念友和洪战辉在用自己的精神感动我们,不如说是我们透过他们这面镜子,透视了自己道德的萎靡和不安。

  从这一点说,媒体没有错。这种课我们补少了!当然,仅仅感动还远远不够,关键是:我们能否不图一时的脑袋发热,一边感动一边把自己的行动与之挂上钩,更注重道德品质重塑的落实?事实上,和刘念友们相比,我们确也堕落了一些性情和品格,这样一来,他们的品质才更加令人潸然泪下。

  道德的重塑是持久的,媒体不可能包打天下。如果说今天的刘念友们还不能教会我们如何爱与坚强的话,那么,明天谁还能再感动我们?

  坦白地说,如果制度健全和道德康健,媒体来年少几个刘念友们为国人补“感动”课,未必不是件好事。

  但现阶段还必须补!

  乙方:郭立场(历史系教师)

  补这种课媒体有错

  每到岁末,媒体都将一个个感动人物或事件包装上市,以期吸引眼球、引起轰动。今年也不例外,从刘念友到洪战辉,他们果然在全国引起反响。

  然而,当一个个动人的事迹被发掘,当一个个道德楷模被颂扬,当舆论争相吹捧成惯例时,我们的“社会道德偶像”却选择了拒绝——刘念友拒绝参评、洪战辉拒绝捐助,这不能不说是天大的讽刺和遗憾。再想问:谁是最需要帮助的人呢?当那些“感动人物”迟早要被鲜花和资助包围后,更多的最需要帮助的人却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这是因为,“普通人”只有具备了“不平凡”的新闻价值后,才会迎来众多的关注和救助。

  何以出现如此怪现状?我以为媒体有错!应该说,找寻我们身边那些生活困顿的人们,改变他们生活的困苦,把希望的阳光和帮扶的温暖,用实际行动播撒给这些特殊人群,应是媒体努力的方向。然而,媒体对此常常是吝啬的!

  更多地关注那些默默无闻且最需要救助的人吧!在“锦上添花”时,切莫遗忘“雪中送炭”!

  网络编辑:甘健

  相关专题:大学生带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