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大学生带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专题 > 正文

中国青年报:感动中有一种精神催人奋起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20日04:43 中国青年报

  本报评论员

  12年困境的风吹雨打,12年如一日的责任担当,12年从未懈怠的自立自强———2005年日历快要翻过的时候,中国人的心被洪战辉的故事留在了2005,国人用集体性的感动,向一位朴素的青年英雄致以朴素的敬礼。

  人们为何如此感动?洪战辉身上到底蕴藏着怎样的超越性的道德品质?我们在梳理洪战辉为这个时代所奉献的精神资源时,也试图总结出一些新的精神价值,以便于传播、学习和普及,可最后不得不放弃这种“提炼新价值”的尝试———因为我们发现,洪战辉的精神是平凡的,平凡得像一缕星光、一片树叶、一滴水珠,他的身上并没有什么惊人的道德品质,他只是在一以贯之地实践一些被许多人整天挂在嘴上的平凡品质,一如既往地践行着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法则。

  从“自强不息”到“自尊自爱”,从“坚守责任”到“永不放弃”,再到“笑对逆境”,这里面哪一种精神是新的,哪一种道德是超越性的,又有哪一个不泛滥于这个时代的砺志书中?毫无“新”意的平凡品质之所以让人们如此感动,在于其行动的力量———脱离标语化、贯穿于实践中的行动力量!

  对于这一点,洪战辉是很清醒的。面对一再表达感动之情的公众,洪战辉一再强调付诸行动,他大声疾呼,不要感动,而是要行动,立即行动!他在致网友的信中强调,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我所有的思维和做法都说明了我是一个普通人;他告诉想向他学习的人们,不要把事情想得很复杂,只要一点一滴、踏踏实实地去做你身边的小事就行了。

  洪战辉震撼国人的最具说服力的理由,不在于他讲出了什么宏大的道德理念、实践了什么超越的伦理精神,而在于他持之以恒的行动。有着5000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并不缺少道德资源,我们最需要的是行动能力,在实际中践行道德标语的道德行动能力。有人说,如今道德滑坡,不是指道德观念的“滑坡”,而是指道德实践的滑坡,很多人并不是黑白颠倒、是非不分,而是对于具体行动裹足不前、难以实施。比如,有人背后谈论起道德问题来振振有词、慷慨激昂,听到见死不救的事情时也非常气愤,但事情轮到自己头上时,却和其他人一样该出手时不出手,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严重脱离。

  洪战辉感动国人的最大的精神价值,不在于他所做的事情本身,而在于他做这些事情时所表现出来的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道德行动能力。在他的故事中,行动永远高于理念,行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他身上,道德不是静态的,而是永远行动着的责任担当。在他的每一个行动的切片中,都可以看到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力量。比如,他始终坚持自立自强,甚至拒绝好心人的捐款;比如,他坚守担当责任,在沉重的生存压力下,从来没有向他人抱怨过什么,一直在最大限度地挖掘着自身的责任。

  在某媒体近日所做的“我们更需要哪一种榜样”的网络调查中,2730名参加者,有2421人把在平凡中实践生命价值的洪战辉作为自己的社会偶像,占被调查人数的88.68%;将前段时间大红大紫的超女作为偶像的仅有42人,占被调查者的1.54%。

  洪战辉成为道德偶像,这是可喜的集体意识。但行动,才是这个道德偶像最根本的价值资源。

  相关专题:大学生带捡来的妹妹求学12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