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违法短信能否根除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09日18:17 内蒙古晨报 | |||||||||
内蒙古晨报报道(记者 郝芳芳) 2005年11月1日,公安部、信息产业部、银监会三部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开展手机违法短信治理工作。治理工作重点是:假冒银行或者银联名义发送手机违法短信息进行诈骗甚至还敲诈勒索公私财物的;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内容的信息,或者是教唆犯罪,传授犯罪方法的;非法销售枪支、弹药、爆炸物、走私车、毒品、迷魂药、淫秽物品、假钞、假发票或者是明知是犯罪所得赃物的;发布假中奖、假婚介、假招聘,或者引诱、介绍他人卖淫嫖娼的;多次发送,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据公安部透露,截至2005年11月15日,全国公安机关共受理案件4.6万余起,经甄别属违法短信息的有3.6万余条。目前,已对5021部手机停止通信服务,冻结银行账户50个。 而日前,内蒙古移动通信公司也开展打击违法短信专项行动,并将对发送违法短信的手机停止服务。 围绕着这场声势浩大的治理活动,违法短信能不能根除也成了人们讨论的焦点。讨论形成了两种主流的意见:专家表示否,运营商认为可。 ★危害 谈及违法短信对社会的危害,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分析指出:“不法分子大规模滥用短信平台,利用假身份证群发,且地理位置不固定,造成网络延迟、堵塞,运营商无法判断是否要扩容,因为不清楚是不是切实的需求产生的,有损短信产业的繁荣。” 内蒙古科技大学社会学学者赵平生认为:“违法短信直接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使消费者在财产上遭受损失,直接损害了金融系统和电信系统的信誉和形象。作为与短信诈骗相关的金融和电信部门,由于诈骗犯罪分子利用了行业部门监管和监督的缺陷来实施犯罪,在消费者中造成了行业部门监管不力和缺乏监督措施的印象,损害了行业形象,破坏国家建立和谐社会的努力,造成社会的不安全感。新技术的出现给消费者带来很大的便利,但如果对新技术使用造成的负面影响估计不足,或者缺乏必须的预防措施,不出台严格的监管制度和法规,那么新技术的使用反而会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带来人民的不安全感和社会的不和谐。” 公安部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曾评价违法短信作案是:“成本何其小,获利何其大,社会的危害极其严重!违法短信损害法律权威,影响社会稳定,损害人民群众的经济利益。” ★特点 公安部宣传局新闻中心概括了违法短信的三大特点: 第一,发送违法短信的作案人以团伙居多,团伙内部分工严密,各司其职,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只听声,不见人”。 第二,发送违法短信的数量巨大。一次发出成千上万条信息,总有上当的,危害很大。 第三,发送违法短信的活动多使用异地手机号码,而且发送短信、开设银行账户、取款,几个环节通常在多地实施,区域分布相当广泛,具有跨区域的流动性。 ★监管真空 违法短信之所以泛滥,主要是因为不法分子钻了相关部门监管的空子。 记者了解到,几乎所有的诈骗非法短信都是在异地通过短信群发器群发的。而卖淫嫖娼类的信息基本上是通过网络发送的。2005年12月26日上午,记者把收集到的10多条违法短信的手机号码上网查询其IP得知,这10多个手机号码7个是广东的,其余的来自上海、海南、福建、湖北等省市。公安部门的相关人士指出,因为异地诈骗,如果有用户上当受骗,但因为诈骗分子在异地,为案件侦破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案件往往是不了了之。 而据外地媒体报道,公安部门在调查非法短信时曾遇到过这样的例子: 石某在中国建行上海分行网络技术部工作,收到诈骗短信后,先稳住不法分子,等他说出自己的账号,就立即冻结了该账号,然后告诉他们存不进去。没想到不法分子马上又新办了一个,再冻结再开户,一天之内往银行跑了六趟。最后石某告诉他别办了,说自己就是建行的,不法分子还不信,竟问石某是哪个营业厅的。 违法短信制造者何以有如此大的胆子?而类似的例子也凸显了相关部门对违法短信监控中出现了真空地带。 首先,电信运营商出现了对其相关业务的无效监管。记者了解到,诈骗分子为了迷惑用户,往往是把异地手机与本地的一号通号码捆绑起来,容易让人误以为是室内的固定电话,因为接收者看是本地的电话,容易放松警惕,从而为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具有不易识别性; 此外,不法分子更有甚者冒充银行和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冒充金融部门工作人员,利用群众对银行和公安机关的信任进行诈骗,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内科大学者赵平生表示:“电信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其承载的内容复杂多样,涉及到金融、文化等各个领域,在与其他产业互相融合的同时,也增加了打击各种违法短信的难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电信部门只是参与者之一,他不能独立的来鉴定信息的违法与否。况且,作为与短信诈骗有直接相关的金融部门和电信部门,目前无论从技术手段监督上,还是从预防措施上,都缺乏有效的、可操作的手段。这种监管出现真空地带,加之利益驱使,所以违法短信才屡打不止,屡禁不绝。” ★技术漏洞 有分析人士认为,违法短信的泛滥凸显了电信运营商的相关技术存在漏洞。 目前,对于不法分子利用运营商提供的手机短信平台诈骗等高科技领域违法的行为,电信运营商只是承担道义上的责任,并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为它只是提供了一个平台被不当者使用,而这种不当使用又是因为法律没有赋予其对相关信息监管审核的权力所造成的。 但是,不承担法律责任并不意味着电信运营商就没有任何义务和责任了。正是因为其技术的漏洞,才给了不法分子机会,违法短信才得以传播。电信运营商应该努力完善其业务技术和预防体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来监督和监测这些违法活动,比如,及时监测这些违法活动,发布公告提醒消费者注意;内容提供商应该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和法规,对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内容的信息,或者是教唆犯罪、传授犯罪方法的,发布假中奖、假婚介、假招聘或引诱、介绍他人卖淫嫖娼的不法分子,国家有关部门应该严惩。电信运营商也应该对涉案的SP予以除名和处罚。 ★实名制 据了解,由信息产业部、公安部和国务院新闻办联合发布的我国首部短信法规《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将出台,以前的《关于规范短信息服务有关问题的通知》是一个指导性文件,新的规定将以法律的形式对短信息服务和使用行为进行规范。信息产业部要求基础运营商承担一些责任,对用户的有效身份进行登记,实行手机用户的实名制登记制度。 其实,早在2002年,广西移动就要求神州行用户在使用发送短信功能时,必须先到移动公司办理身份证登记手续。而上海市通信管理局和市公安局也曾联合下发一份文件,要求从2005年9月1日起,所有手机、小灵通用户采用“实名制”,电信运营企业将对用户身份证件严格核验并复印登记。另外,对以前未进行实名登记的老用户,相关电信运营企业将通知其在三个月内到指定场所进行实名补登记。 “从与短信诈骗相关的金融和电信行业部门来看,仅仅技术监测手段、公益提醒等方法是很难有效遏制短信诈骗活动的。三部委要求基础运营商加强对用户的有效身份进行登记,实行手机用户的实名制登记制度,应该是一个从源头上遏制短信诈骗犯罪的有效手段。但这个实名制度恐怕是很难落实。据2004年底统计,中国的手机用户人数已达3.35亿,今年年内手机用户将超4亿。这么庞大的手机数量有一定的比例没有采用实名,或者使用假名,给三部委实施手机用户实名制登记制度打了一个大大的折扣。”北京赛迪科技顾问程意平总经理分析道。 记者了解到,虽然运营商表示,实名制对遏止利用移动通信业务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将起到积极的作用,但也指出,还需要有关单位尽快确立相关法律制度,制定短信监管的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同时有关部门应该建立完善的身份信息核查系统,便于运营商在对入网用户进行登记时核查识别用户身份的真实性。 事实上,为了防治垃圾短信、有害短信,国内一些省份早已实行了包括限制短信发送数量、关键词屏蔽过滤等治理方法,但这些办法都遭遇到缺少法律依据的难题,运营商和监管部门面临着两难选择。 ★争论 在违法短信能否根除的问题上,专家和运营商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 记者了解到,拥有3000余名企业会员和6万余个人会员的国内最大的SP联盟论坛,于8月下旬花了一周时间,在网上征求根除违法短信的解决方案。在短短的七天时间里,SP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献计献策,得出的结论是:78.85%的业内人士认为,违法短信完全能够根除,应当从源头上,在立法和运营商两个层面,截住违法短信;94.59%的业内人士认为,违法短信泛滥的主要责任在运营商,运营商主观上不够重视,不愿放弃既得利益,不愿投入足够的资金。因此,即便在全社会没有立法的情况下,靠技术手段(比如屏蔽关键字、限制点对点发送的数量、非实名的号码在短信功能上作出限制等),是可以将危害社会的违法短信彻底根除的。 电信运营商也表示,只要在相关法律完善的情况下,运营商努力从短信平台的源头采取监管措施,完全有可能杜绝违法短信。 但电信业一些专家则认为,即使相关法律出台,也未必能根治违法短信。 “即使首部短信法规出台,‘实名制’等措施开始实行,但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保证所有的手机用户都能进行实名登记和已经登记的用户信息完全真实。只要存在虚假信息,违法短信就不可能根除。”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研究所所长陈金桥说道。 易观国际资深电信分析师周屹认为:“如同其它的高科技犯罪活动一样,违法短信很难根治。但可以在各个部门的配合下,通过查漏补缺,利用技术手段限制,以及加大查处和打击的力度,不让新的通信手段成为法律上的三不管地带和滋生违法行为的温床。” 内科大赵平生也表示:“违法短信涉及到电信运营商和金融两大行业,不法分子通过电信运营商的短信平台来发送诈骗信息,通过银行来收取所诈骗到的金钱。要根治违法短信,这两大环节都必须要有严格有效的监控手段和完善的预防体制。《通信短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即使出台,就我们目前看到的现状,这两大环节也不可能做到监控的滴水不漏和预防体制的完美。况且,目前,电信业和银行业竞争都很激烈,为了吸引用户,即使发现一些问题,相关单位都可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违法短信根除是不可能的,只能是控制蔓延。” ★对策 由于利用手机违法犯罪涉及技术、业务、社会、经济、道德等诸多方面,因此整治时也需要多个部门联合,否则难以成功。 陈金桥认为:“违法短信涉及到的职能部门很多,涉及到的领域也很多,需要齐抓共管。” 陈认为,要清理垃圾短信,需追查源头。电信运营商该做的是完善预防机制;银行系统也应真正执行实名制,严格防范,及时冻结不法分子的银行账户;执法部门应普及防范知识和措施,同时采取技术手段,如关闭端口、查封手机号码等。 内科大赵平生建议:“防范比打击更重要,用户收到违法短信后,应该及时向公安部门举报,并将信息一删了之。” 相关专题:内蒙古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