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有多宽,就业之路就有多宽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00:06 红网 | |||||||||
燕君芳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农家, 1998年从西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她留校当了教师。但不过一年时间,她就主动“下海”,借钱创办了自己的饲料公司。现在,燕君芳的集团已拥有数千万元资产,产业规模还在进一步扩大。(《光明日报》1月16日) 联想到前两天北大毕业生武小锋待业半年,帮母亲串糖葫芦的消息,更让笔者感慨系之。在这里,武小锋和燕君芳已不仅仅代表他们个人,二人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学
首先,求职是“等”还是“争”?在北京,一名研究生80份简历才仅有两次面试的机会,而作为本科生,武小锋仅仅联系了四五个单位受挫就打道回府。他是从求职的字面意义去理解求职过程,把求职简单地归结为一个“求”字,在家里被动地等待社会或者企业能给予自己一份职业。而燕君芳没有坐等靠要,而是自己选择自己命运的走向,认准奋斗目标后主动出击,在市场上靠自己的力量“争”出了一片天地。 其次,求职是“稳”还是“变”?武小锋首先希望自己的工作稳定,“喜欢平静、稳定的生活”、“也担心下岗什么的”。其追求职业稳定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将职业稳定绝对化,将其当作择业的唯一标准,置于至高无上的位置,必然使其择业面非常狭窄。而燕君芳却是因市场而“变”,弃“热”就“冷”,弃“城”就“农”,在技术薄弱、市场广阔的农村实现着自己的梦想。高风险与高收益、高价值是成正比的,燕君芳是以个人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为双翼,在广阔天地里“天高任鸟飞”。 三是求职比“体面”还是“贡献”?也许在武小锋的潜意识中,“学而优则仕”,“高考状元”的桂冠,“北大才子”的光环,似乎就理所当然地在就业时受到追捧和重用,拥有一份让乡亲们艳羡的“体面”工作。而燕君芳毅然放弃留校当教师的“铁饭碗”,不以女大学生养猪为羞,准确找到实现个人目标的支点,用己所长,踏实肯干,用骄人的业绩证明工作只有贡献大小,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在传统人才标准的模式下,大学生=成功=社会精英,高学历与高薪诚聘、稳定体面划上了等号。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变革的时期,大学毕业证已不是“金书铁券”。 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与时俱进的就业观念,即不屈不挠的竞争意识,适应市场变化的开拓意识,和从基层做起的草根意识,通过个人奋斗,最终以个人的成就反哺国家和社会。只有这样,大学生就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亮堂。 (稿源:红网) (作者:赵学勤) (编辑:潇湘行) 相关专题:北大毕业生卖糖葫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