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华南农大一周三人跳楼 将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01日01:59 信息时报
华南农大一周三人跳楼将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学校贴出讲座通知,讲座的主题是“压力的处理和危机的应对”。巢晓 摄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新闻图片


  时报讯 (记者 薛冰 实习生 许绮佳) 华南农业大学一个星期内三次发生跳楼自杀事件,不仅令学校师生愕然,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昨日,记者再次走进这所高校,发现跳楼女研究生所住宿舍周边相邻的三四间房已搬迁一空。事发大楼内的所有研究生都无一例外地接到导师的“心理诊查”电话,华南农业大学表示,将对全校3万学生进行心理普查。

  事发后导师逐个询问学生

  在该校研究生宿舍4号楼附近,嘈杂的工地作业声和这几栋静静的宿舍楼形成强烈的对比。记者从一位读植物学的赵姓研究生身上了解到,跳楼的研究生是资源管理学院涂染化学专业的三年级研究生,自从事件发生后,她的室友及周围的同学已经搬离原来的宿舍,住到其他栋的宿舍那里去。

  住在4号楼的一名许姓学生向记者反映,2月27日即事件发生后的隔天下午,他们的导师已经逐个和他们打过电话询问“情绪如何”。后来,小许得知所有在四楼居住的研究生都接到导师的“问诊”电话。如果家里在比较近的地区,导师建议他们可以不用急着赶回学校,可以在家小住,安定情绪。同时还和他们交流了论文的问题,询问论文是否有压力,如果有问题可以直接找老师反映等等。总之,学校以各种途径和学生交流沟通,例如,有的老师还利用上实验课的机会,和同学交流心理方面的困扰。

  昨日傍晚时分,记者才在楼道上看到个别住在4楼的舍友回来,当记者问及事件的一些情况时,他们全部都闭口不言,“对不起,我们不知道这件事,请你离开。”她们好像并不愿意再提起这件事,也不愿意再向其他人谈及那位研究生的细节。

  在研究生宿舍楼下的公告栏里,非常显眼地贴着一张红色的讲座通知,讲座的主题是“压力的处理和危机的应对”,由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古南永教授主讲,旁边还有一张宣传单,是华农第一届研究生心理健康活动的安排,这些通知的落款都是2月27日。旁边在看通告的一名学生小声说:“如果这些讲座和活动能够早点到来,不知道能不能挽回这些年轻的生命呢?”

  华农:每个学院设心理咨询室

  记者昨日采访获悉,华农已经决定马上对全校3万学生再次进行心理普查。校方表示,学校的心理工作以前在广东省一直属于比较好的,心理普查也一直都在进行,不过这次发生这些事令校方意识到必须马上采取措施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帮助。此外,学校将全面加强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的工作,要对学生进行更深入的关心和辅导,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帮助和辅导。

  据了解,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除了现有的校级心理咨询中心外,将要求每个学院都设置学生心理咨询室。党委书记江惠生还表示,他希望每个班都能设置一名心理健康咨询委员,真正深入到学生中,了解他们的需要。

  记者了解到,目前广东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这样的咨询机构,有的成立了独立的咨询中心,有的在学生处下设小机构。每个高校中的专家大约在7~8人左右,上岗教师部分是学校从事心理教学的教师,经过多年工作后考核取得资格的,有的则是从校外聘请的专家。

  广东省高校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专家之一、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许国彬说,现在是高校新开学时期,更是病例多发期,最大原因是由于学生假期接触太多复杂人事,导致心理受到就业竞争、人际关系、情感牵绊等各种压力,最终出现心理疾病,有的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有些不健康心理,矫正起来至少需要二三年时间。

  许国彬表示,导致当代社会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诱因中,外界刺激导致的心理压力排第一位,包括就业、经济、学业各个方面;由于人际关系处理失当造成的心理失衡排第二位;而情感因素则由数十年前的第一位降到了第三位。而且,由于心理疾病的隐性和积累性,它长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导致不少本可避免的悲剧。

  编辑点评 学生何以成了自杀高危群体

  李 龙

  华南农业大学校园一周内连续发生了三起学生自杀事件:2月20日,一名大一男生从实验楼上坠落身亡,22日,一名女学生从第三教学楼坠下身亡,26日,一名女研究生先割腕后跳楼(详见今日A07版)。

  其实不独广州高校,通过“百度”搜一下“大学生自杀”,竟然出现88万个新闻网页,看来高校已成了自杀的一个重灾区。按理说高校本是一个“求知养性”、“修‘治国平天下’之术”的地方,可是从博士后跳楼自杀,到女研究生割腕后坠楼,一条条逝去的生命却不得不让人反思:何以高校教育却成了剥夺生命的死亡课堂?是我们的学生群体心理越来越脆弱?还是我们的教育体制逼人走上绝路?

  诚然,选择不归路的学生也许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心理承受能力差,经济困难,学业压力大,就业无望。但是作为一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生,应该具有最起码的尊重生命意识,“个体的存在首先要有肉身的存在”,这个简单的哲学道理,相信大学生不会缺失。何况知识就是用来完善个体存在的最好装备,而高校无疑是丰富个体生命的最佳课堂。但偏偏有那么些人选择自杀这种毫不负责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多少说明现在的高校教育在生命教育和个体归属感方面存在着不足。

  《三字经》里早就说过,“首孝悌,次见闻”。意思是说,做人首先要懂得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其次就是要多读书,丰富自己的认知。然而在当下,困在“象牙塔”里的学子,一方面对自己的认知前景产生犹疑,念这么多书毕业了还是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对自己的现实处境抱以厌世情绪,学业压力大,社会太复杂。这种双重失望叠加在一起,即使他存在着,但早已丢失了生活世界的信仰。

  教育部2月27日在新闻发布会上重申了“中国的教育是成功”的观点。笔者不否认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功之处,但是看到一所高校一周内三人自杀的新闻后,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那个为10万元择校费而服毒自杀身亡的13岁宁夏女孩。尽管事件性质迥异,但是当一个个学子放弃生命,这无疑是对现行的教育体制敲响了一个警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收藏此页】【 】 【多种方式看新闻】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